"有無論,是王陽明哲學的重要基礎,他「以有合無」的新論,詮釋如何處理有之境界與無之智慧的對立與關聯?理解中國古典哲學中的「有」、「無」智慧與境界,是研究中國文化的一個核心問題;王陽明明確肯定《金剛經》「應無住而生其心」的思想,把禪學的「無」容納入儒學中,成為盡性至命過程中不可少的身心條件。 本書的主旨便是探討它如何使禪宗的菁華,得以有機地結合到儒家之中,從而呈現出整個宋明理學的內在線索和課題,以確實定位王陽明哲學的貢獻。"
在《中庸》的哲學體系中有「誠」與「思誠」二個範疇。
誠就變為宇宙間一種普遍的德性。思誠則是工夫,是使人的意識改變為誠的完全狀態的方法。
「心外無善」是倫理原理,「心外無學」是實踐原則
在陽明看來,禮所代表的行為的具體方式和規定,其意義本來是使倫理精神的表現制度化、程式化和規範化,
如果這些儀節本身異化為目的,忘記了它首先必須是真實的道德情感的表現方式,那就是本末倒置了。
儒家文化的特點之一是倫理原則與禮儀活動的高度融合。
「理」的問題不僅涉及到道德法則和自然規律,而且,對儒家傳統而言,也聯繫著禮儀規範。
「理」存在於心外的事物。然而,道德法則並不存在於道德行為的對象上,孝的法則並不存在於父母身上,忠的法則也不存在於君主身上,這些孝忠之理只是人的意識通過實踐所賦予行為與事物的。
依照孟子的主體性立場,人性或人的本心是先驗地至善的,因而內在的至善是一切道德原理的根源和基礎。陽明所說「至善者心之本體」正是堅持了這一立場。
心學一邊來看,朱子哲學的經典依據主要是《大學》,而陸學的經典依據則在《孟子》
新年期間 Readmoo 讀墨電子書全站3本75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