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商業評論全球繁體中文 08月號/2022 第192期

5 / 1

編者的話FROM EDITOR
執行副總編輯 鄧嘉玲                                   

開拓新局的管理典範                 

1922年,正值一次大戰結束後的蓬勃復甦時期,企業對管理方法求知若渴,這時,《哈佛商業評論》誕生了,今年,它創立滿一百年了。這一百來,它不斷報導最前沿的管理知識,幫讀者掌握管理動向,從早期的科學管理,到後來的賦權、知識工作者興起、組織再造,再到近期的數位轉型,難怪它可敬的對手《經濟學人》讚譽它為「幾乎獨力定義管理相關議題的刊物」。

此刻,也正是管理典範大翻轉的時代。我們從近期雜誌彙整出十大管理趨勢,希望有助於管理者思索未來如何布局。可以看出,科技和人,這兩股驅力的交互運作,會持續推動管理典範的演進。

首先,在科技這股驅力上,由於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慧等科技的快速發展,並且變得容易取得和使用,數位轉型成為必須走的路。這不止於基礎的流程自動化,還包括將數位科技運在精進產品、改善供應鏈、再造商業模式,甚至打破產業疆界,建立生態系統。

大家最關心的科技發展,大概就是Web3(第三代網路)。Web1是唯讀網際網路時代;Web2是可讀可寫,但資訊由Facebook和Twitter等社群媒體掌控的集中化時代;Web3時代以區塊鏈為底層技術,改變資料的儲存、共享和擁有方式,可打破誰控制資訊、誰能獲利的壟斷局面,影響網路和企業如何運作。而Web3世界中元宇宙、NFT(非同質化代幣)、虛擬貨幣的發展,更是大家關注的重點。然而Web3的投機、盜竊、隱私問題,仍需要解決(見〈徹底剖析Web3〉)。

儘管科技的力量再大,主導未來發展的,還是人本身。企業尤其應加強領導人培育。哈佛商學院近期的一項研究,分析高階主管未來最需要的能力。這項研究從5,000份高階主管的職務描述中發現,當前企業最期待高管的能力,已不像過去,偏重在營運和財務管理的「硬性技巧」,更重視人際溝通的「軟性能力」。這是由於高階主管對內,要激勵更多元的員工,協調更多跨部門專案;對外,要跟供應商溝通、向投資人簡報營運狀況;面對詭譎的全球地緣政治,需與當地監管機關協商。企業應建立系統性的軟技能培訓方式,未來,一家公司擁有多少軟性能力,是決勝的關鍵(見〈人際互動成為領導顯學〉)。

ESG(環境、社會與治理)成為全球企業共同關注的議題。全球ESG權威喬治.塞拉分(George Serafeim)著作《目的與獲利》(Purpose and Profit)一書,繁體中文版將由本集團天下文化出版,在本期他接受專訪,告訴讀者如何在企業目的和獲利之間維持平衡。

    還沒有人寫書評喔,快來寫第一篇書評吧!

會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