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商業評論全球繁體中文 04月號/2022 第188期

0 / 0

編者的話

企業為何而存在?
/執行副總編輯 鄧嘉玲

企業「目的」(purpose)目前已成為一種潮流,就像在1980和1990年代願景和使命宣言大為風行一樣。全球重要投資機構也敦促企業領導人,除了獲利之外,應提出企業目的,因為在未來,是否有明確的目的,可能會影響企業估值。然而,企業對於要如何訂出適合自己的目的,仍感到困惑。許多企業以為目的應該是一個崇高的「理念」,就像是巴塔哥尼亞戶外服裝公司的目的,是「拯救地球家園」。然而,企業也可以從自身的「能力」,也就是產品能為顧客提供什麼功能,來定義自己的目的,例如汽車業可以強調絕佳的性能。或是,從營造了什麼樣的「文化」,帶給員工和顧客正向的心理感受,來定義目的,例如服務業強調帶給人歡樂。本期提出訂定目的的方法,讓企業擬定合適的目的,與策略結合,並落實在產品的銷售方案中(見〈探索企業目的背後的目的〉)。
本期也探討了人工智慧(AI)運用至今,企業更可以著力的地方。
首先,目前企業正運用一些通用的應用程式介面,結合多種AI,以便用更好的方式開發顧客資料,藉以提供更優質的個人化體驗。以澳洲航空為例,它首先廣泛檢視本身旅遊流程,在訂票、登機、飛航等各接觸點上盡可能收集顧客資料,運用AI,從中得到見解,並提供顧客好的個人化建議和體驗。此外,它也與澳洲的重要旅館、超商、銀行、租車公司,建立了跨產業的忠誠度生態圈,讓顧客按照自己的偏好,累積和消費紅利點數。當然從生態圈收集到的資料,更可以做為改善個人化體驗的基礎(見〈打造AI時代的優質顧客體驗〉)。
第二,人機協作可締造難以模仿的創新。大家擔心AI會取代人力,其實真正「以人為本」的AI技術會帶來強大的創新。手工藝品交易平台Etsy便是一例。在該網站上銷售的作品都是獨一而二的,原本很難歸類,但這家公司的行銷專家卻對每件作品的「風格」下定義,打造出一套以風格為基礎的AI推薦系統,提供顧客購買建議,大受歡迎,打造了獨特的優勢(見〈機器人的成功關鍵在於「人」〉)。
本期HBR一百年慶系列報導,專訪清大科技管理學院院長林哲群,以及陽明交大管理學院院長鍾惠民,他們談到自己最推崇的本刊作者,以及其理論對管理界的深遠影響。前Google台灣董事總經理簡立峰分享,他目前致力於協助台灣新創公司打進國際市場,給台灣帶來新動能。

    還沒有人寫書評喔,快來寫第一篇書評吧!

會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