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池上鄉錦園、萬安興水墜一帶舊稱新開園,清末開山撫番之際,部分西拉雅族與阿美族人開始在此拓墾,部分漢人亦陸續移住開墾,由於係新闢之地,故名新開園。面對觀光產業的發展,小村生命史的記述仍不容忽略。這本村史在此關懷中誕生,帶領我們看見人們從移居拓墾到落地生根的歲月裡,所編織的地方面貌。
富里鄉東里村)平埔族人南遷至新開園,在該地人數漸增後,族人又繼續往南至萬安庄(舊名樹林仔,今萬安村)拓
分大庄(
阿美族人屬於恆春阿美地域群,最早約於清同治至光緒(1870-80)年間,自屏東恆春向北遷移,經輾轉最後定居池上平原大波池畔
縱谷南段阿美族人的水稻種植技術,是於晚清時期向大庄平埔族人習得。[99]
及咸豐年間(1850s),臺灣西南部的平埔族人,在漢人與其他原住民的拓墾競爭下,陸續遷往後山,輾轉移入池上平原,並以新開園為主要聚居之地。[97]光緒7年(1881)因溪水暴漲,部
道光及
1951年花東縱谷地動系列」,自10月22日於花蓮市近海規模7.3級的主震開始,接連不斷自北而南發生餘震。
國92年(2003)地方發生了「電線桿事件」,[90]地方人士基於對稻田景觀的認同,無論從鄉
公所到民間,或從公共利益到個人農務工作的角度,最終阻擋了東6鄉道(今伯朗大道)上的電線桿架設,將無障礙的稻景保留了下來。
輕便車道行經湖底一帶的路線,成為今日的伯朗大道。鐵路與車站的建設,使得自清代以來的活動中心,逐漸從平原東側的「新開園」,向西轉移至火車站一帶,成為池上平原的新節點
新年期間 Readmoo 讀墨電子書全站3本75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