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改造技術發展至今,已然開啟了一個新的紀元。不過,其所造成的爭議卻紛擾不斷,到底這些爭議的癥結點為何?面對主張者與反對者,作為消費者的我們能做何選擇?在本書中,我們將揭開基因改造神祕的面紗,讓讀者在了解新科技的應用與問題所在之後,可以發揮自身的消費權,將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上!
過敏原
美國對基改管理觀念與歐盟亦存在相當的差異,特別是針對基改作物的安全認定,美國採取可靠實質等同為原則,也就是如果科學並沒有證據證明基因改造作物有害人體或環境,基改作物就是安全的;而歐盟則為嚴謹的預防原則,也就是在還沒科學證據證明無害之前,應該採取預防原則去預防它的不安全。
目前核可的基因改造原料只有黃豆、玉米、棉花、油菜和甜菜,除了上述五種原料,不可有強調「非基因改造」的反面標示
以「8」開頭:原先預計把83000-84999區間的編碼用於基改產品,但市場對基改產品的觀感不佳,幾乎沒有生產商會自願標註,加上原先只有四位的編碼不敷使用,在2015年時又把該區間的編碼挪給使用一般慣行農法的產品。
黃豆進口作為直接食用的豆漿、豆腐、豆乾等,毎年僅約20萬噸,在過去這20萬噸中只有2萬噸是非基改(目前可能已增加到約8萬噸)
歐盟的標準(0.9%)
目前臺灣的大豆自給率低於百分之一
臺灣民眾對基因改造花卉的可接受度高達95.2%,基因改造植物食品方面,全體受訪者裡接受的比例為56.9%;基因改造寵物方面,全體受訪者裡接受的比例為71.7%,而基因改造動物食品方面,全體受訪者裡不接受的比例為66.6%
高達70.1%受調者表示不能接受「基因改造科技」應用於「人類」
我國每年約進口250萬公噸的黃豆,其中93%屬於基因改造,且基因改造玉米進口量約190萬噸
新年期間 Readmoo 讀墨電子書全站3本75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