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浮海洋的垃圾,已快要讓台灣的世界級美景不再令人陶醉,更可怕的是,它正在汙染國土、危害生態,而我們和世界各國一樣,幾乎是束手無策。聯合報系動員人力、資源,直擊國內外海洋垃圾汙染現場,真實呈現這幅海洋危機,並提出解方,希望喚起各界正視,即刻啟動清淨海洋模式,早日讓海停止哭泣。 【作者簡介】
聯合報系
聯合報系創立於西元1951年,記錄了超過一甲子、每一天的新聞與歷史。面對未來,聯合報系仍會快步走在媒體前端,致力數位匯流,永續經營新聞事業,努力讓台灣更好。
提醒兩岸政治擺一邊、環境擺中間,若不合作解決,傷害的是世界級景觀和雙方情感。
垃圾清不盡,季風吹又生
你撿了一個海漂垃圾,還有千千萬萬個海漂垃圾。」他說,潮退了,就知道誰在汙染海岸。
如果花錢就能解決,還需要和大陸談合作嗎?」楊建立無奈表示,大陸方面也承認自己是海漂垃圾來源,地方政府和民間都有意合作,「只要上頭溝通好就可以」,但「目前兩岸關係尷尬,扯上政治立場,什麼事都可能變樣」
人們可能意想不到,很多習以為常的舉動,對海洋卻是傷害性的汙染;像在海邊遊憩時塗抹防曬油,溶解水中後,也會讓珊瑚生病。
過去說的「你丟我撿」可能要改了,應該是自己帶出去的垃圾、自己帶回家處理
連江縣政府推薦觀賞藍眼淚的地點,遍及南、北竿和東、西莒等廿多處
藍藍的大海面前,滿滿的垃圾。我們是以一種怎樣羞愧的心情,在馬祖撿這些漂洋過海的垃圾?
「得獎,不知是幸運還是諷刺。」合橫國小訓育組長林宗雄說,儘管縣府也協助清理垃圾,但海漂垃圾像是無盡的循環,找不到解方,目前每個月和海洋公民基金會合辦淨灘活動,希望轉型成為「工作假期」,鼓勵觀光客藉由生態旅遊參加淨灘,合力幫忙師生解決難題。
以用途區分,近八成垃圾來自飲食包裝、瓶罐與餐具,其次是為漁業用具。荒野進一步分析連續十二年的監測數據,發現許多海洋垃圾「常客」,都不是環保署回收公告的應回收項
新年期間 Readmoo 讀墨電子書全站3本75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