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史論及清中葉《易》學為了強調時代特色,皆以漢《易》派為代表,本書採取不同研究視角,強調彰顯《易》學發展的多元性,針對清初及清中葉的《易》學,分別就圖書《易》學、漢《易》派、宋《易》派,及歸本《易》經傳、強調致用與建立體系的《易》家進行類型學研究,以呈現清初及清中葉《易》學的豐富面貌。
梁啟超認為清儒《易》學的代表僅有三家,即惠棟、張惠言、焦循
張惠言往往為了釋明禮制,就在卦爻的排列上,作出多方面的遷就,……取象之法貴在多變,……也反映出其在處理『取象』與『釋禮』的關係上,禮是佔著首要的地位。
張氏的特色在「取象釋禮」,並歸出三點作法:一是「鄭玄據《易》象釋禮,卻沒有注明取象之法,而張惠言以虞氏《易》象補述之。」二是「鄭玄沒有據逸象釋明禮制,張惠言以虞氏《易》象推之。」三是「虞氏《易》注沒象可據,張惠言自行注明取象釋禮之法。」
張惠言所做的工作就是要恢復『易陰陽大義』。」
《易》、《禮》相結合的思想特色,而限制則在於理論上缺乏創見。[14]此看法與前期諸說相近,唯凸顯張氏《易》、《禮》結合的特色。
宗虞氏並兼顧其他各家、疏解虞氏《易》注與力主取象說、解《易》與治《禮》相結合、歸本人事以解《易》、重視訓詁及校勘,
新年期間 Readmoo 讀墨電子書全站3本75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