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在论与科学的目标

《科学发现的逻辑》后记Ⅰ

0 / 0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9787810837590
  • 出版日期:2008/10/01

内容简介 · · · · · ·

《实在论与科学的目标》包含了波普尔在归纳、分界和验证等点上的最新的、高度扩充了的改进,此外还论述了他的趋向性概率理论。自从《科学发现的逻辑》首版以来,人们对波普尔的观点作出了许多批判和异议,《实在论与科学的目标》也对这些批判和异议作出了审慎的思考和回应

第一卷和第二卷的论证有着深刻的联系,它们共同关注人类的自由、创造性和理性。

第一卷在考虑辩护和理性时,反驳了关于批判的限度——随之还有理性的限度——的主观主义和怀疑论的主张。如果这个限度存在,那么严肃的论证就是无用的,它的出现也是虚幻的。

第二卷在论述决定论时,支持在对未来人类知识的增长的预测上我们的理性是有限度的这个主张。如果这个限度不存在,那么严肃的论证就是无用的,它的出现也是虚幻的。

因此,波普尔论证说,就批判而言人类的理智是无限的,而就其预测能力而言它却是有限的;同时,无限和有限在其各自方面对于人类理性的存在都是必要的。

目录 · · · · · ·

编辑前言

致谢

导论1982年

实在论与科学的目标

序言1956年

第一部分批判性研究途径

第一章 归纳

1.(1)困惑的海外哲学家

2.(2)批判性方法:归纳问题的解决

3.(3)论所谓归纳过程,兼论学习和归纳风格

4.(4)包含四个归纳问题的问题族

5.(5)为何说问题的第四阶段是形而上学的

6.(6)形而上学问题

7.(7)形而上学实在论

8.(8)休谟的形而上学"中立的"一元论

9.(9)为何主观主义知识论会失败

10.(10)没有谜的世界

11.(11)理论和理论概念的状态

12.(12)对工具主义的批判工具主义和归纳问题

13.(13)与科学对立的工具主义

14.(14)与工具主义对立的科学

15.(15)科学的目标

16.(16)一个形而上学实在论者眼中的形而上学实在论困难

第二章 分界

17.(17)分界问题的意义

18.(18)一个关于证实的例子

19.(19)可检验性而非意义

20.(20)不可检验的陈述

21.(21)"消除"形而上学

22.(22)证伪和证实之间的不对称性

23.(23)为何连伪科学也会有真正的意义针对科学的形而上学纲领

第三章 形而上学:有意义还是谬论?

24.(24)关于可检验性和形而上学的逻辑注解

25.(25)可以用经验术语来定义形而上学术语

26.(26)指向和无指向哲学的改变

第四章 验证

27.(27)验证:确定性、不确定性和概率

28.(28)"验证"还是"概率"?

29.(29)验证还是认证?

30.(30)验证度问题

31.(31)验证

32.(32)对验证度之定义的进一步评注

33.(33)人文主义、科学和归纳偏见

(31)补遗:关于意义分析的批判性评注

第二部分 概率的趋向性诠释

第一章 客观概率和主观概率

1.(34)概率的意义

2.(35)关系概率和绝对概率

3.(36)趋向性解释。客观解释和主观解释

4.(37)实验性检验及其重复:独立性

5.(38)逻辑解释

6.(39)客观解释和主观解释之间的比较

7.(40)关于“p(n,6)”中的“b”的客观主义解释和主观主义解释

第二章 对概率归纳的批判

8.(41)简单归纳规则

9.(42)简单归纳规则能够偶尔奏效的原因

10.(43)关于“p(a,b)”中的“6”的状态的总结

11.(44)通过归纳进行学习是收益递减的

12.(45)归纳学习的悖论

13.(46)一个归纳机器

14.(47)某种归纳逻辑的不可能性

15.(48)概率逻辑对归纳逻辑

16.(49)概率的归纳主义解释

17.(50)理论的冗余

18.(51)检验理论是毫无价值的

19.(52)本章批判的总结

补遗1981年1月

关于概率归纳之批判的简要总结

第三章 关于概率的客观理论的评注

20.(53)趋向性的适用情形

21.(54)频率理论的成功之处

22.(55)频率理论的失败之处

23.(56)失败的意义

24.(57)新经典理论和频率理论的对比

25.(58)新经典理论的结构

26.(59)单称概率陈述

27.(60)对主观理论和逻辑理论的进一步批判

28.(61)单一事件的概率之趋向性诠释

总结1982年

人名索引

主题索引

    還沒有人寫書評喔,快來寫第一篇書評吧!

會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