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耕細作,巧奪天工 ——我國古代的農業科學技術 我國是世界上發明農業最早的國家之一,也是世界農業作物起源中心之一。黃河流域地區的原始農業,以種植耐旱的粟爲主。在距今有7000多年的河南新鄭裴李崗遺址出土了較多數量的農業生産工具,從土地開墾到農作物收割以及穀物加工工具,應有盡有。半坡遺址還出土了一個帶蓋的陶罐,其中有保存完好的粟粒,這是六七千年前黃河流域種粟的實物例證。
《周髀算經》還是一部天文著作,書中的星圖——「+黃圖畫」,+畫有冬、夏至和春、秋分日道,+又畫有二十八宿和其他星象。這實際上是一幅以論天極爲中心的全天星圖,後人稱這種形式的星圖爲蓋圖。
《針灸甲乙經》是我國現存最早的針灸學術專著,取材於《素問》《靈樞》和《明堂孔穴針灸治要》三書,這些充實了皇甫謐的見解。《
《內經》中追述古代的醫療工具,說黃帝有九針:即鑱針、圓針、鍉針、鋒針、鈹針、圓利針、毫針、長針、大針。又說砭石從東方來,毒藥從西方來,灸芮從北方來,九針從南方來
代田法正是趙過總結當時的生産技術而加以推廣的。《漢書·食貨志》說:「過能爲代田,一畝三田川,歲代+處,故曰代田。古法也。」古法是指春秋時代的畎畝法。《國語·周語》解釋「畎畝」說:「下曰畎,高曰畝。畝+壟也。」「一畝三畎」就是在一畝地裏作3條溝、3條壟。「歲代處」是指壟和溝每年位置要互換一次。
區田法的田間布置,有兩種形式,即有開溝點播的區田和坑空點播的區田。區田法的特點是作區。
新年期間 Readmoo 讀墨電子書全站3本75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