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宋奉宜 活躍醫學領域超過20年、出身公職的資深皮膚科主任,臺灣首批引進淨膚雷射、靚顏光等醫美技術的先驅。看診耐心嚴謹,從肌膚監測的診療方式與實踐探究,反思「醫學」與「醫學美容」的差異。堅持以科學的長期追蹤與證據對照的治療概念,讓醫學美容回歸醫學,減少敏感、酒糟與脂漏脂溢、類固醇(激素)皮膚炎患者的傷心與迷惘,為每位患者切實找回皮膚的健康。
所謂的酸性保護膜是「皮脂+汗水+角質蛋白」混合成的天然乳液,這種「油+水+天然界面活性劑」的結構中,角質蛋白是唯一不會短少的成分。無論發生什麼事,角質每天都會不斷代謝。但是「油」與「水」就未必如此了。
「洗面乳,特別是控油、清爽洗面乳,非常可能是青春痘、敏感、肝斑的最原始誘因。」
當你使用一瓶「5%果酸乳液」時,是5%是滲透得多、作用得多,還是95%滲透得多、作用得多?誰,才是這瓶「5%果酸乳液」的真正主成分?誰又真正代表了長期效果與長期風險?
身為皮膚科醫師,我認為政府與醫師虧欠社會一個安全監管的義務;我們應該正視保養品可能是皮膚問題的來源,我們應該長期監測保養品的效用與風險!當所有醫師都對使用的保養品提供監測服務時,保養品將像藥品一樣,消費者不再只是被廠商華麗的廣告台詞沖昏頭,而會得到紮紮實實的檢測效果,確認短期安全,也給予整個人類長期的健康保障。
長期風險不確定的保養品,就是愈來愈多敏感肌膚的源頭。不少患者都反映,使用「敏感肌膚專用保養品」一段時間之後,感受的效果愈來愈差,敏感發作頻率甚至愈來愈高,皮膚愈來愈壞。
藥品有全世界的臨床醫師幫忙監測「長期安全性」,保養品卻沒有
就我這5年多來監測患者皮膚狀況的臨床觀察,我發現人們忽略了「能被吸收的保養品就應該被視為會作用的藥品」這個重要事實! 「保養品成分會
選擇較平價的開架式商品。雖然愈貴的不一定愈好,但愈便宜的成本一定愈低
在肌膚監測的指導下,在實證觀察的治療過程中,我們的覺悟是,一旦恢復皮膚正常代謝與健康屏障(包括酸性保護膜、天然保濕因子與基底膜),除了不再有「皮膚過油」的錯覺,而且健康正常的酸性保護膜也可以減少、甚至避免再度出現脂漏性皮膚炎的症狀。 門診中的觀察也證實了這點:無論患者過去是否有脂漏性皮膚炎現象(現在可能是以「酒糟」或者「肝斑」、「敏感」為就診治療理由),當以「回復皮膚健康酸性保護膜」為治療前提,我們再也不曾看到脂漏性皮膚炎的發作!
新年期間 Readmoo 讀墨電子書全站3本75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