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者序▕ 傳道書之中有許多超越時間的教訓,對今日仍然有益。但這卷書太少人研讀,常常只有一部份受重視,被引用,並且對本卷書解釋的角度甚為分歧。作者伊頓先生在本註釋中帶給讀者一平衡而具學術水準的觀點,並顧及對現代生活的應用。 直到今日,信徒對舊約聖經之意義與信息的興趣並未消減。盼望本系列註釋能促進更多人作有系統的研讀,以致對神的啟示、旨意與道路認識更深,在這個時代回應神的話語。這是編者、作者與出版者至誠的祈禱。 魏茲曼 (D. J. Wiseman)
每一個葬禮都是我們自己葬禮的預演
罪人所收聚的不僅是錢財,還有產業、工程、知識、朋友、名聲……數不勝數。結果他自己卻一無所「得」(參一3)
在其他地方我們找到這一原則:「罪人為義人積存貲財」(箴十三22;參廿八8)
下文中將以不同的方式來描述生命。從以神為中心的觀點來看,生命是享受喜樂的年日(三12,五20),因為它是神所賜的(五18);它的喜樂為人從神得的分(九9)。但這個層面從「日光之下」不可能達到
恨惡生命之後是恨惡勞碌
但是到目前為止,生命的每一方面都顯為可憎。如果死亡令智慧終止,它的陰影亦覆在生命之上
答案的第二部份。智慧沒有能力醫治生命終極的問題;智慧人和愚昧人都要向死亡屈服
這個問題得到了雙重答案。第一,智慧是有價值的。在這一點上與傳統的教義立場相同。傳道者並非批判智慧一無是處,乃是指它不能成為人所依賴的終極資源
因此,若將智慧的範圍縮小,它就像指照亮路人的光明
Ⅱ. 「日光之下」的生活(四1~十20)
新年期間 Readmoo 讀墨電子書全站3本75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