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方電影

2 / 1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9789629372279
  • 出版日期:2014/11/10
<內容簡介> 電影雖然是西方的發明,但在其誕生第二年已傳入東方。回望電影120年的發展,在亞洲地區與在歐美一樣有着深厚綿長的軌跡。然而,現時的電影教科書通常只側重西方,在講述世界電影的發展史時,亦少論及東西方電影之間的關係。 本書旨在彌補現有電影史和教科書中經常忽視的內容,並探究電影技術相對滯後的發展中國家出現的電影「新浪潮」,為何常會得到西方的認同。此外,本書也會探討電影史中經常遺漏的各國先鋒女性導演的貢獻。電影與人類的社會文化生活有着密切的關係,書中亦會討論促成各種電影運動的藝術、經濟及社會成因,做到觸類旁通,讓讀者透過電影發展史,更了解東西方文化的相互影響與滲透。 ★目錄: 第一章 搖籃期的電影實驗 第二章 電影業的誕生 第三章 早期歐洲電影的潮流 第四章 蘇、中默片的鼎盛時代 第五章 荷里活的黃金時代:1929-1945 第六章 從起步到黃金時代的日本電影 第七章 華語電影的發展與分流 第八章 二戰後的電影新浪潮 第九章 華語電影新浪潮 第十章 獨立電影的時代 <作者簡介> 魏時煜(S.Lousia WEI)於2002年獲得加拿大阿爾伯塔大學電影學博士。2001年起在香港城市大學任教,業餘從事電影創作,劇本作品包括《明明》(2007)和《五顆子彈》(2007),導演作品包括音樂紀錄短片《崔建:搖滾中國》(2006),以及獲得海內外媒體好評的紀錄長片《紅日風暴》(2009)和《金門銀光夢》(2013)。在學術研究方面,魏時煜出版了專著《女性的電影:對話終日女導演》(2009)和《開始學動畫》(2010),以及多篇關於女導演和女性電影研究的論文。 ★內文試閱: ‧作者序 德國哲學家黑格爾曾經在1818至1829年之間做過一系列的「美學講座」。他提出人類擁有六種藝術:建築、雕塑、繪畫、舞蹈、音樂、詩歌。1911年前後,常年旅居法國的早期意大利電影理論家卡諾多(Ricciotto Canudo,1877–1923)提出電影是一種新的藝術,是「空間的節奏(美術)和時間的節奏(音樂與詩歌)的完美的契合」。1923年,他的著名論文〈對第七種藝術的思考〉(Reflections on the Seventh Art)正式發表,正式確定了電影作為「第七種藝術」的地位。 電影誕生於1895年聖誕節前後,由盧米埃兄弟在巴黎格蘭特咖啡館放映他們拍攝的短片之時。當時,美國的愛迪生公司也擁有拍攝電影的技術。1896年,愛迪生公司的僱員就已經來到了香港,拍攝了香港的街道和人情。接着,電影又很快傳遍台灣、北京和上海,東西電影如是接軌。因為電影起源於歐美,所以對於亞洲人來說,它最初只是西方舶來之物。但是相比起其他西洋玩意,電影傳播速度驚人,而且從一開始就彰顯了其跨越語言文化障礙的優勢,成為娛樂、教育的新媒介,電影很快就在不同的民族土壤中生根,發展成帶有地方色彩的藝術。 在電影傳到中國之前,最接近的表演藝術除了各種地方戲劇表演,還有皮影戲。所謂皮影,就是用一盞燈,把用驢皮雕刻出的人偶投射在一塊幕布上。觀眾坐在幕前欣賞,幕後有人說、唱、彈奏鼓樂,演出古今將相、才子佳人的故事。幕前是充滿無窮遐想的觀眾,幕後則是手執木杆,操縱人偶的演出者。正因如此,早期人們把電影稱為西洋影戲。1905年,北京的豐泰照相鋪老闆任慶泰,為了紀念京戲巨星譚鑫培的六十大壽,用攝影機記錄了一段譚老闆演出的折子戲,中國人的第一部電影由此誕生。電影在中國此

    還沒有人新增劃線喔,快來新增第一筆劃線吧!

會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