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的魅力不是傳說

0 / 0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9789866424731
  • 出版日期:2014/06/12
<內容簡介> 曹操是何等人物? 人生的評價,不能只憑善惡決定 叛逆無道的亂世奸雄 現在的社會幾乎每一件事情都能夠憑金錢解決。在報紙上面,每天都有貪污、賄 賂、爭權奪利、金權政治、經濟惡化、倒閉、求職困難、失業等的報導;這些事件,幾乎都跟金錢有著某種關係。 如此跟金錢有著深刻關係的社會,是否能夠稱為幸福的世界呢?關於這一點,我們姑且不論。最成為問題的是,在諸如這般的社會裡,善良者並不一定能夠幸福。 在這個世界裡,固然有流汗工作,卻苦於貧乏的善人;相對地,也不乏以不正當的手段斂財,而過著富裕生活的惡人。 筆者絕沒有鼓勵人們為惡,同時,更沒有叫人們小心掩蓋,以防壞事曝光的意思。 筆者所要說的是— 「對於一個人的生涯,不能只憑善惡下定論。」 善與惡也者,乃是相對的東西,根據當事者的立場而有所不同。 《莊子》的〈胠篋篇〉有如下的一句話— 竊鉤者誅,竊國者侯。 鉤也者,乃是固定衣帶的金屬零件。偷竊衣帶的金屬零件者被處死刑,而盜取國家者成為諸侯。換句話說,小小偷兒被判死刑,而盜取國土者的巨盜卻成為大爺。 司馬遷認為歷史中記載的事件很現實。像偷竊小物的人被判極刑,而犯了盜取國土大罪的人,不僅能夠成為大爺,而且,往往又被描寫成仁義俱全的人物。 正因為如此,司馬遷也為天下的惡人留下一些篇幅,撰寫了他們的事蹟。依照司馬遷的說法,惡人也有人性,他們行動的某一部分,也足以做為後世人的參考。 例如,波斯灣戰爭時,在美國人的心裡,轟炸伊拉克是「善」;但是在伊拉克人民的心裡,卻是「窮兇極惡」。 如此這般,立場不一樣,對善惡的評價也會轉一百八十度。人生並非單純到—能 夠以這種相對的概念來做正確的判斷。筆者只能如此慨言。 在中國數千年的歷史中,不乏暴君、惡漢、奸雄、叛逆者等等,所謂的壞人。在這些壞人裡面,叛逆無道而最為庶民所親近的男子,以魏國的曹操堪稱佼佼者。 元末明初的小說家—羅貫中所撰寫的《三國演義》,就把曹操當成反派人物的代 表,徹底把他描寫成壞胚子。不知是幸,或是不幸,《三國演義》在中國成為長期的暢銷書,它的內容,由戲劇以及說書等,廣泛地被流傳? 《三國演義》在故事發生地的中國最為流行,在日本、韓國、越南、新加坡等漢字文化國,以及華僑多的地方,也廣泛地被閱讀著。 正因為如此,在這些國家裡,只要提到曹操,大家都會異口同聲地說: 「噢……你是說那個叛逆無道的亂世奸雄嗎?」 怎樣去理解一個人? 那麼,這個叫曹操的人,果真如同大多數的先入之見一般,屬於叛逆無道的人嗎? 這個彷彿惡棍頭子的人,何以會勝過劉備、諸葛孔明等等的「好人」呢? 在魏、吳、蜀三國鼎立的時代,最強而有力的人物就是曹操。 而在歷史上以奸雄、惡棍稱著的人卻會獲勝,難道老天真的不長眼睛了?或許是歷史上最叫人感到啼笑皆非的事實吧?在此地,最大的問題是— 「我們可能沒有真正理解—魏國指導者的曹操。」 退一步想想,如果曹操真是如同我們先入為主之見所認為的惡棍代表,仍舊有個問題,那就是— 「只憑善惡去評定一個人,實在沒有意義。」 猶如我已經敘述過的一般,所謂的善與惡,只不過是相對的概念。這種相對的概 念,憑人類的喜好,可以不斷改變。 例如—美國人心目中的「善」,

    還沒有人新增劃線喔,快來新增第一筆劃線吧!

會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