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風東漸:晚清民初上海藝文界
晚清民初上海藝文界
<內容簡介> 一八四三年上海開埠後迅速發展成為西方文化輸入中國的最大窗口和傳播中心。這裡集中了全國最早、最多的中、外文報刊和翻譯出版機構,也是中國最大的藝術活動中心,電影、美術、音樂、戲劇、舞蹈等等,均占全國的半壁江山。它們在這裡合作競爭、交匯融合,共同譜就了上海文化的開放格局。從十九世紀末開始,上海已是整個中國,乃至整個亞洲區域內最繁華、最有影響力的文化大都會,並與倫敦、紐約、巴黎、柏林等城市並駕齊驅,躋身於國際性大都市之列。 本書內容追溯土山灣畫館和樂隊、上海世博會、電影史和新聞史。作者並對中國早期攝影的思索,提出了一些新的看法,並披露一些罕見文獻。 ★目錄: 代序 書眉散語 輯一 1土山灣畫館歷史溯源 2土山灣畫館的歷任主持 3畫館主任劉德齋家世探源 4劉德齋的教學活動 5劉德齋領銜編繪的三部著作 6劉德齋的兩個得意門生:范殷儒和徐詠青 7晚年劉德齋 8土山灣畫館的師生名錄 9追尋土山灣樂隊的悠久歷史 輯二 10默片時代的配音與配樂 11大光明:一段濃縮的電影史 12百年天籟,紅樓「留聲」 13審美書館的創立及其出版物 14戰後上海方型週刊的濫觴---《海風》的創辦及其編撰陣營 15世博舞台上的中國「海歸」 16中國參與1904年美國聖路易斯世界博覽會始末 17上海與1933年芝加哥世博會 輯三 18春柳社首演《茶花女》紀念品的發現和考釋 19長尾雨山與商務印書館 20戈氏叔侄的圖書館情緣 21畢生從事文化出版事業的胡愈之 22邵洵美手繪的兩枚藏書票 23由一冊簽名本所想到的 輯四 24跑馬引來海上潮 25上海舞台上的A.B.C. 26「雷根」當年在上海 27一枚珍貴的「英雄」煙標 28傾聽那遠處傳來的口琴聲 29一張見證歷史的音樂節目單 30令人髮指的野蠻風俗 31手繪明信片的珍品 32最是溫馨情人節 33世俗的「哈羅溫」 34過個快樂的耶誕節 輯五 35晚清民初的海上影樓 36瞬間永恆—上海圖書館藏歷史原照概述 輯六 37邵洵美的書生事業 38圖史互動的嘗試 39中國現代電影期刊的整理與研究 40記憶上海的「城市表情」 41國際名流的上海蹤跡 42彌補缺憾的文化工程 43土山灣,不僅只是繪畫的搖籃 44葉靈鳳的一本另類書話 <作者簡介> 張偉 浙江鎮海人。上海圖書館研究館員,學術帶頭人,中國圖書館學會學術委員,上海交通大學媒體與設計學院兼職教授。從事歷史文獻整理與研究逾三十年,籌畫並主持「中國與世博」、「國際名流與近代上海」等課題的研究,著有《滿紙煙嵐》、《民國電影筆記》、《遙望土山灣》等專著,主編《中國現代電影期刊全目書志》、《國際名流與近代上海》、《中國近現代話劇圖志》等。 ★內文試閱: 徜徉於綠茵環繞、水流潺潺的徐家匯綠地,一幢紅磚紅瓦,間以白色立柱的小樓在古樹掩映之下顯得分外耀眼。尖聳的假三層屋頂,緩緩向下舒展開來,出簷較深,簷下承以牛腿木托架,富有裝飾感。走到近處,刷成白色的北入口弧線優美,門洞上沿曲線環繞,與弧形的大台階遙相呼應。走上台階,入口牆面上掛著一塊泛黃的銅牌,一行細密的小字,在陽光的照射下蘊出淡淡的光暈──「百代公司舊址 衡山路811號」。恍惚間,彷彿歷史的樂章在此處叩響,淺唱低吟、輕歌曼舞之間,匯成了一曲波瀾壯闊的大合唱。原來,正是在這幢小樓中,周璇、聶耳、白光……,一個時代的音樂精靈們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