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喜歡首爾:痕跡與想像,建築家的首爾故事
首爾的活力,讓人在旅行的同時便能夠體驗奇蹟。 它擁有眾多歷史建築的遺蹟,那些經過百年風雨洗禮的傳統宮殿都有著不同的建築風格。自從清溪川重新流淌的那一刻起,這個城市正向著未來不斷地創新與發展。 以作者身為建築師的眼光來看,首爾的都市景觀具備的可能性之一,就是擁有屬於自己的力量,同時又變化相當迅速的事實,舉例來說,站在二十世紀組成的COEX街頭觀看擁有五百年以上歷史的奉恩寺與二十一世紀住商複合代表─三星洞的I-Park時,那重疊的景觀可以說是首爾具備的一大魅力。 除了詳述如何利用藝術與建築的力量變身成為迎接全世界陌生人的未來都市,作者也加入許多個人的回憶來逐步拼貼成屬於首爾的故事。文中充滿了個人與城市彼此間互相成長、變化的軌跡,逐一窺探出珍藏變化痕跡的都市??首爾。 翻開本書就可以正式體驗首爾,相信你一定會喜歡上這個城市,就和作者一樣。至於已到過首爾的人,一定會從中看到截然不同角度的首爾! ★本書特色: 學建築設計的作者運用簡潔的黑白線條,速寫出富空間美感的印象,讓本書充滿了人文及線條的層次感。 大量細緻優美的插圖散布在書頁中,文圖交相對照,更能體會出作者想創造出視覺閒適快意的閱讀感。 ★內文試閱: 熄燈的德黑蘭路 當時是寒冷的冬天,加上是連休結束的星期天夜晚。 雖然一心期望能夠下雪,不過卻絲毫沒有會下雪的徵兆。 天亮後席捲而來的壓力讓人難以消受,都市正陷入深沉的沉默當中。 此時此刻,我想到的地方就是德黑蘭路,那應該是聖誕節之後的星期天夜晚,德黑蘭路成為了一個寂靜與冷清共存的地方。空蕩蕩的街頭顯得深具夢幻感,在讓人意猶未盡的假期結束的此刻,這條街本來的主角─上班族們大概都在家因為隔天要上班而感到痛苦當中吧。雖然對這些人感到有些愧疚,但我暫時成為了這條街的租借者,陰暗、孤獨、溫暖的燈光、義務性的爵士樂、連鎖咖啡店的冷清感?? 德黑蘭路之所以在冬天更吸引人的原因是,那綠意盎然的綠色全都因為凋謝而消失的關係,德黑蘭路是首爾大廈最密集的地區,行道樹的存在是必然的。夏天時,在廣闊道路上的樹蔭當然也是相當珍貴。 不過,為了感受都市的孤獨,樹木能夠暫時消失是好事。 雖然每個人的想法大概都不太一樣,但我個人認為德黑蘭路的寬度與建築物的高度形成的比例與規模並不差,在樹葉全都消失的冬天時,暴露的道路與建築物形成的景象看起來真的很棒。在人跡稀少且寒冷的夜晚,我站在燈光大部分都已經熄滅的都市叢林之間的街道,我試著抬頭仰望上方,頓時不禁懷疑這個地方是否真的是首爾。 這個地方宛如不屬於世界上任何一個地方的無國籍街道,如果是在這種充滿感性的星期天冬天夜晚的話,就算是伴隨著黑暗而來的冷風也是能夠被原諒的。 教保大樓與光化門 當時正值冰冷季節來臨之際,光化門很快也要迎接冬天了。 每次去光化門,我都會去一趟教保文庫,漫無目的往鐘路邁進的時候也一樣,我都會刻意走到地下經過教保文庫的書庫,然後再走回地上,光是這樣就能讓我心滿意足了。不過,教保文庫所在的教保大樓是外國建築師的作品,其實,因為首爾已經有很多借助外國建築師之手建蓋的建築物,所以這並非什麼新奇的事情。只是教保大樓當初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