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後台灣現代詩的演變與特質(1949-2010)

0 / 0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9789866094767
<內容簡介> 談論台灣現當代詩史的構成,無非是從歷時性與共時性的角度做兩種向度的思索。這個展示的過程中,所有正文彼此辯證,形成一個相互指涉的文化系統,每個被編年史定義的斷代,在非連續的史觀中,均成為相互侵奪的狀態,所有材料重新被閱讀,層次與界線並非獨立的狀態,而是交互地以網狀的方式構造出多重詮釋的詩史系統,在這樣的分散空間裡,詩史家詮釋思維或許就佔領填補了那個被連續性史觀所抹滅的空白與斷裂。 因此,本文便在此研究方法學概念的基礎上,分成十三章討論戰後台灣現代詩學的發展趨勢,從戰後至2010年作為討論的斷限,希望能夠呈現台灣戰後現代詩發展從現代至本土,從都市至數位的眼半趨勢,並提出幾個重要的議題,希望能穿透台灣戰後現代詩場域的權力分配與結構,並藉此論及世代交替的發生與意義。 ★本書特色: 1.探討台灣戰後現代詩的演變1949-2010年,了解台灣現代詩史不容錯過。 2.探討範圍包括本土詩學的建立(由《笠》詩社和詩論討論起)、都市現代詩、網路詩、以及兩大報的文學獎研究等。討論範圍相當廣泛。 3.作者身兼創作者(詩人)和學者(教授)身分,對於詩壇的了解遠勝於單純的研究者,除了深入外,觀點也更客觀詳實 ★目錄: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現代詩」詩學的啟航點?「現代派論戰」重探  第一節 現代主義概念的興起  第二節 現代派理論的提出  第三節 再論橫的移植  第四節 再論縱的繼承  第五節 新民族詩型的提出  第六節 小結  第三章 台灣本土詩學的建立(上):七○年代《笠》詩論研究  第一節 創造性的現實詩學?本質論  第二節 詩是語言的藝術?語言論  第三節 image的濃縮與發展?意象論  第四節 小結  第四章 台灣本土詩學的建立(中):八○年代《笠》詩論研究  第一節 現實主義的藝術導向  第二節 以語言思考的語言論  第三節 意象論  第四節 詩史觀  第五節 小結  第五章 台灣本土詩學的建立(下):九○年代《笠》詩論研究  第一節 前言  第二節 具備高度現代性的現實主義精神 第三節 母語建設論  第四節 詩史觀  第五節 小結  第六章 都市書寫的趨向(上):九○年代台灣現代詩都市主題的多向變奏  第一節 現代詩都市主題義界  第二節 年度詩選選詩的觀察整理(同題與組詩計為一首)  第三節 九○年代台灣現代詩都市主題的多向變奏  第四節 小結  第七章 都市書寫的趨向(下):九○年代「新世代詩人」都市詩的空間想像  第一節 居住空間  第二節 移動空間  第三節 流動空間  第四節 活動(消費)空間  第五節 停泊空間  第六節 小結?虛擬空間與其他  第八章 數位時代的來臨(上)?論九○年代網路詩界的發聲  第一節 網路詩界的場域  第二節 網路詩的寫作與特色  第三節 網路寫手的出櫃策略  第四節 小結  第九章 數位時代的來臨(下)?八○與九○年代詩社群比較研究  第一節 詩史與社群的構成  第二節 八○年代「詩文學聯邦」的眾聲喧嘩  第三節 往九○年代轉向的契機:網路與詩  第四節 九○年代「詩文學邦聯」的結盟與不安  第五節 小結  第十章 典律的生成(上)?論「十大詩人票選」  第一節 「十大詩人」的

    還沒有人新增劃線喔,快來新增第一筆劃線吧!

會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