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 焦慮、恐慌 說Bye Bye
<推介本書> 新聞報導,一位在學校、家庭都被打一百分的老師,週日帶孩子出遊後趕著回家,在雪隧塞車時忽然感到呼吸困難、暈眩、四肢發麻,好像快要死掉一樣。 塑化劑污染事件爆發以來,很多人害怕以前吃了太多毒素致生殖器變小或罹癌,愈想愈緊張、焦慮,晚上睡不著,白天心慌易累、無法集中精神做事,而且肩頸、背部肌肉緊張、頭痛易怒,必須做推拿按摩紓壓。 半夜則常有女士感覺心跳加速、呼吸困難,或頭昏胸痛,以為心臟病發作而去掛急診;年紀較大者則普遍有「高科技焦慮」,這些都屬於廣泛性焦慮症的一種。其他較常見的還有:懼曠症、恐慌症、強迫症、社交畏懼症、分離焦慮症及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等。 其實人人都會擔心、焦慮、害怕,如果常感疲累、難專心、易怒、肌肉緊張、出現睡眠障礙,就應該去看醫生,或練習本書提供的呼吸控制、自我放鬆、轉移注意力等法,以減輕症狀。附健康量表與常用藥物宜忌,患者與醫生都值得一看。 <序> 自序:正視焦慮症患者激增的警訊 吳潮聰醫師 天下雜誌2011年6月號(第473期)以「健康新殺手」為封面故事(cover story),深入報導台灣境內的心身症現況。文中引述臺大醫院心身學科的統計,國人因罹患焦慮、憂慮及壓力相關疾病(如精神官能症),而到醫療院所求診者,從1998年的每10萬人1300人(1.3%),暴增為2009年的每10萬人5500人(5.5%),足足成長四倍之多。根據該雜誌報導,許多大家心目中的偶像人物,如美國職棒大聯盟投手郭泓志、歌唱天后張惠妹,以及有「國民歌王」之稱的周華健,都曾經為焦慮症、恐慌症及憂鬱症所苦。其他未被公開的名人想必還有很多,可見這個問題的嚴重性,值得正視。 另根據健保局的統計資料,國人光2008年就領用「佐沛眠(zolpidem)」等鎮靜助眠前劑一億三千萬(130000000)顆,去(2010)年更增加到1.5億顆。「台灣華人身心具思特協會」的調查也發現,台灣罹患疑似「廣泛性焦慮症」者估計有540萬人,佔20歲以上人口的31.7%;若把其他焦慮症包括進去,如:恐慌發作、強迫症、單純畏懼症、社交畏懼症及創傷後壓力疾患等,則焦慮性疾患的罹患率將近三分之一(平均每3人就有1人),多到令人心驚。究竟焦慮症是什麼疾病?患者人數為什麼迅速暴增?這些問題確實值得我們省思,並設法防治與改善。 其實「焦慮」是一個很古老的名詞,據說在久遠之前的動物中就有這種「情緒」,後來經過思想家、哲學家的描述,我們才知道在人類的生活經驗中,焦慮經驗無所不在,不但橫亙古今,而且跨越不同族群。但直到晚近,經過科學家及臨床醫師的思索與修正,才逐漸對「焦慮症」有更多瞭解,包括其定義、病因、診斷及治療等。而且赫然發現,焦慮雖然不是最常見的疾病,也不會使人傷殘,卻比我們時常聽到的「憂鬱症」、「情感性疾患(躁鬱症)」或「物質濫用(吸毒或酗酒)」等更普遍。 有的統計甚至認為,在所有用於精神疾病的費用中,「焦慮症」就高達三分之一。這是因為「精神病(psychotie discorders)」的直接支出最高,而焦慮症還有許多無形、間接的開銷,包括經常被忽略或誤診。這個現象不只出現在低度開發地區,即使歐、美、日等醫療先進國家依然如此。可見這種一向被忽略的輕型精神疾病(焦慮症),有必要重新提出來探討,同時籲請大家注意防治。 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