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死一生話養生

0 / 0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9789866664670
<封面提要>   作者因太在意榮辱得失,年紀不大就百病纏身, 罹患冠心病、肺氣腫、肝硬化、萎縮性胃炎與食道癌, 受盡折磨、九死一生,所幸後來從傳統文化中發掘 一三五七九抗癌功,多管齊下才能壽登耄耋! <推介本書>   中醫談養生往往推崇成書於戰國時代末期的《黃帝內經》,其實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歷朝各代都有養生名家與代表性著作,例如以「黃帝」為名者,還有《黃帝外經》與《黃帝陰符經》;其他儒、釋、道等養身修心學說,及散見於典籍中的體驗,均值得參考、學習。   例如三國時的「竹林七賢」之一、魏國嵇康就說:養生有五難,名利不滅、喜怒不除、聲色不去、滋味不絕、神虛精散,都不可能健康長壽。   作者即因太在意榮辱得失,不到六十歲已百病叢生,於是痛定思痛,從典籍中找「祕方」,結果赫然發現「黃帝三經」、漢代至魏晉南北朝的道家養生、隋唐的禪宗修心(釋家),都有甚多值得學習之處。從此參合各家精華,潛心修煉、身體力行,終於克服病痛與癌症之苦,年近九十猶聲若洪鐘,精神壯快。因而特別將辛苦蒐集的寶貴資料及多年體驗整理成書,只要多加體會、力行,您也可以跟作者一樣元氣十足,長壽又健康。 推介序:養生學內涵廣博、值得探究               中國中醫科學院 余瀛鼇   中醫藥學是我國歷代醫學與儒學、理學、哲學等多學科相融合而成的一門生命科學,其內涵精粹而豐富,觀點鮮明而突出,深受各界推崇、讚譽;其中的養生文化更深受國際醫壇重視。可惜由於現在資訊爆炸,白話文(甚至「火星文」)全面取代了典雅古樸的傳統典籍,年輕一輩已經越來越看不懂言簡意賅的古文,也沒有時間與意願鑽研老祖宗的遺產,這是一個大問題,有待我們來彌補或搭橋,為往事繼絕學,為萬代開太平。   我國的傳統醫學約自戰國後期成書的《黃帝內經》開始、奠基,就有關於人體保健的醒世名言和影響至為深廣的論著。我們翻閱《素問》第一篇的〈上古天真論〉,其中就有世人必當遵循的養生保健要則。該篇說:「……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嗣後,歷代的名醫、雅士不斷有所發現、增補,更豐富了《內經》的內涵,之後數以百計的養生專著幾乎都是從此一典籍發展出來;即使醫藥科技如此發達的現代,多數中醫或養生家在討論保健之道時,仍言必稱《黃帝內經》如何如何,可見其價值與影響之一斑。   需提請讀者注意的是,養生學不僅有眾多的專著闡論,還散見於其他學科之中。譬如「三國」中的魏國嵇康,他是「竹林七賢」之一,工於詩文、政論,精於樂理,善於鼓琴,見聞博洽;他在養生、保健方面也甚有心得,值得我輩學習。嵇康受孟子「養心莫善於寡欲」的想法所影響,主張:「養生有五難。名利不滅,此一難也;喜怒不除,此二難也;聲色不去,此三難也;滋味不絕,此四難也;神虛精散,此五難也。」(見《嵇康集》第四卷)。需能克服此五難,才是「養生大理」,方能達到「不祈喜而有福,不求壽而自延」。明代養生大家龍遵敘認為,養生之要在於「收心養性」(見龍氏《男女紳言》)。其他當然還有很多,值得我們進一步蒐集與闡揚。   河南省社會科學院傳統養生學研究所

    還沒有人寫書評喔,快來寫第一篇書評吧!

會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