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眉集:臺灣文學/翻譯、遊記與書評

0 / 0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9789866094736
<內容簡介> 本書以臺灣文學中的翻譯、遊記與書評為主要討論內容,分三輯,各收四篇。 輯一以文學翻譯為主,觸及的譯家有黎烈文、莫渝、杜國清及韓國游台作家朴潤元;輯二以地景、旅游文學為主,題材有郁永河《裨海紀遊》、江亢虎《臺游追記》、臺灣文學中的淡水地景及烏來書寫;輯三是書評,評述的書目有鍾肇政的《八角塔下》、張素貞《現代小說啟事》、《苗栗文學讀本》、《中華現代文學大系(貳)臺灣1989~2003散文卷(二)》。含括了臺灣古典文學及現當代文學,文類有小說、散文、新詩,跨越幅度大,提供了臺灣文學另一面的認知。 ★ 目錄 自序 輯一 朝鮮作家朴潤元在臺的譯作──並論《西國立志編》在中韓的譯本 黎烈文在中國大陸的編輯、翻譯活動 翻譯臺灣──杜國清關於「世華文學」的思考與活動 夜世界的朝香客──談莫渝與文學翻譯 輯二 怎樣臺灣?如何書寫?──郁永河《裨海紀遊》析論 江亢虎《臺游追記》及其相關問題研探 時空交互下的特殊存在──臺灣文學中的淡水地景 臺灣文學中的烏來書寫 輯三 憶昔紅顏少年時──談鍾肇政的《八角塔下》 讀小說,辨金針──讀《現代小說啟事》 讀鄭清文的兩篇小說──〈二十年〉、〈雷公點心〉 星光燦爛的文學天空──我看《苗栗文學讀本》 寫在散文邊上──賞讀《中華現代文學大系(貳)臺灣1989~2003散文卷(二)》 <作者簡介> 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博士,現任該系教授。研究主題與專長為日治時期臺灣文學、臺灣古典文學、兩岸文學、文言筆記小說,長期致力於臺灣文學史料的蒐集整理及研究,專著二十餘種,主編典籍六十餘冊,主要著作有《臺灣文學散論》、《日據時期臺灣小說研究》、《島嶼容顏——臺灣文學評論集》、《臺灣文學論——從現代到當代》、《見樹又見林──文學看臺灣》、《無悶草堂詩餘校釋》、《瀛海探珠──走向臺灣古典文學》、《梁啟超、林獻堂往來書札編注》、《裨海紀遊校釋》等。曾獲1997年「巫永福評論獎」、1998年本土好書、2000年香港大學論文發表一等獎、2008年臺灣文獻推廣傑出貢獻獎、高雄文學館作家創作文物展。並建置學術網:譯文網Babel(合作者:張靜二、蘇照雅教授),提供學界無償使用。 ★內容試閱 怎樣臺灣?如何書寫? ──郁永河《裨海紀遊》析論 郁永河來臺距離清政府治臺僅十四年(1683-1697),由於郁氏親身經歷了解,可以更加真切呈顯一位清初文人眼中的臺灣異象,及他對清初治臺的心態和措施、成效和缺失,同時有助於吾人認識郁氏個人的立場和想法。郁永河來臺之前,已知黑水溝海難時見,臺地之荒涼寂寞,彷彿洪荒世界,一般人莫不戒慎恐懼,視為畏途,躊躇裹足,郁永河卻勇氣過人,慨然赴臺,及入臺,眾人勸止毋親往煉硫,他仍力排眾議,作了妥善而周密的準備,因此得以完成重責大任。從他事後之追憶,仍覺備極艱辛,為喚起執政者對臺灣之關注,俾留心臺灣問題者之參考,其《裨海紀遊》所呈現的並非傳統文人雅士寄情煙波山水之情趣,而是在處處險境下旁搜博稽,肆力考求所經山川道里及臺地番人之文化型態、生活習俗乃至體貌特徵,其理性的認知與客觀的描述,使人獲得如身臨其境的真切感想及了解。其書撰述之背景當與清代大一統盛世,對邊疆的積極開發、經世致用的思潮

    還沒有人寫書評喔,快來寫第一篇書評吧!

會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