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文法典研究

0 / 0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9789574472758
  • 出版日期:2013/03/01
<內容簡介> 藏語是漢藏語系藏緬語族的一支,具有與漢語相近的語音特徵,與屬印歐語系的梵語,有顯著的差異,但其書寫文字,不僅四個元音音符和二十三個輔音字母的字形和字音完全仿自梵文。這種揉合兩種迥然不同的語言特徵成分,發展出來的西藏語文,在世界語言文字發展史上並不多見,唯其如此,西藏在悠久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分別接受漢地及印度文化的影響,並吸收、繼承了印度大乘顯密佛學,加以發揚光大。在梵文經典多已散佚,漢文藏經仍嫌不足(指的是八世紀以後的譯經較少)的今天,藏文大藏經正藉著語文尤其是文法的方便,保留了很多一般認為較符合梵文原意的佛教文獻,廣受世界重視。 根據近人的研究考證,藏文的出現和使用可能早於七世紀,先在民間流傳,至藏王松贊岡布時進行了統一和規範,其間吞彌‧桑菩札肯定出過相當勞績,所以西藏史家們把創造藏文和制定文法的功績都推給了他。傳統說法認為突彌.桑菩札在創制藏文的同時,又模仿了梵文文法的形式,創作《松居巴》(སུམ་ཅུ་པ)和《大金局巴》(རྟགས་ཀྱི་འཇུག་པ)二部文法論典。由於文法與文字的同時發展,這兩部文法論建立了藏文前後加字與名根組合的性別理論依據,規範了藏文囀聲(རྣམ་དབྱེ)與虛字(ཚིག་ཕྲད),能所(བྱ་བྱེད)、自他(བདག་གཞན)與時態(དུས་གསུམ)的運用。因此,千餘年來的西藏語言,縱有時間、空間的差異而有變革,其書寫文字則在文法的緊密控制下,保持以不變應萬變的固有型態,無怪乎西藏學者之推崇《松大》,像慧日明燈,不僅照亮了西藏的文明,更指示了人類解脫成佛的康莊大道。 古往今來討論西藏文法的著作很多,均奉之為圭臬,久之就把藏文文法直稱為「松大」(སུམ་རྟགས)。誠如《松居巴》卷末教誡所說,憑對《松大》的了解,在藏語藏文的寫、讀、論、辯,甚至著作各方面,就能順利流暢,了無滯礙。這二部古典文法論向為藏文入門所必習,惟兩論都採偈頌體,言簡意賅,晦澀難明,歷來各家註釋甚多,其中尤以《司都大疏》(སི་ཏུའི་འགྲེལ་ཆེན། )、《司都口授》(སི་ཏུའི་ཞལ་ལུང་། )最膾炙人口,此外根據《松大》改編之《松居巴要義樹王》(སུམ་ཅུ་པའི་སྙིང་པོ་ལྗོན་པའི་དབང་པོ།)、《大金局巴難要明鏡》(རྟགས་ཀྱི་འཇུག་པའི་དཀའ་གནད་གསལ་བའི་མེ་ལོང་། ),也成為學子們朗朗上口的文法要訣。 《松大》之價值,固歷久而彌新,惜迄無漢譯,初學研閱頗多不便。筆者不敏,當年曾就親聆歐陽無畏恩師講述《司都口授》及其他藏文課程心得,並參考上述各家注疏,完成〈西藏文典《松居巴》譯註稿〉(1979),〈西藏文典《大金局巴》譯註稿〉(1980),〈西藏文法典《松居巴》及《大金局巴》研究〉三篇拙文,發表於政治大學《邊政研究所年報》,作為藏文教學的補充教材,學生們頗為受用。後來也承藍吉富教授雅愛,收入其主編的叢書篇章之中,少在外界流通。近年來時有兩岸學者關注垂詢,分不清是妄念還是善念,突生重啟塵封匯集出書的念頭,而且就在兩三個月之內緊鑼密鼓地進行,從掃描輸入,修改增訂,到行家指點下的

    還沒有人新增劃線喔,快來新增第一筆劃線吧!

會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