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讀點道德經(平裝)
<內容簡介> 與經典為伍 與聖賢同在 本書為國高、中學生最佳課外讀物,一天讀一點,增進國學常識於生活之中,輕鬆無負擔。 老子,姓李,名耳,諡曰聃,字伯陽。春秋時期思想家,道家創始人。曾做過周朝的守藏史。《道德經》是老子流傳下來的唯一著作。 在中國古典哲學的理論體系中間,《道德經》佔據了一個十分特殊的位置。可以說,它是中國古典哲學這個大體系的基礎。甚至有人說:「中華民族上下幾千年文明流傳下來的遺產,儘管汗牛充棟,但論及能總括中華民族的基本傳統、思想與精神,當首數老子的《道德經》。」 《道德經》共九九八十一章,僅以簡潔優美的五千文字,構造出了一個樸素、自然、豁達、飄逸的宇宙觀、人生觀、方法論的宏大框架。而後來中國古典哲學,特別是有關道德的學說,不論是道、墨還是儒,並沒有超越這個框架。 老子影響所及,不但融匯於儒、釋,鑄成三位一體的華夏文明基本肌骨,隨著中華民族走向世界,老子也被越來越多的西方學者所推崇。 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在世界各國經典名著中,被譯成外國文字發行量最多的,除了《聖經》以外就是《道德經》。 德國哲人尼采在讀完《道德經》之後,大加稱讚,說老子思想「像一個不枯竭的井泉,滿載寶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而黑格爾把老子學說看成是真正的哲學,海德格更把老子的「道」視為人們思維得以推進的淵源。 當前,世界性的「老子熱」、「大道熱」,其勢洶湧澎湃。這不是出於偶然,而是老子道德文化真理光輝的真實再現。 在《道德經》這部書中,老子提出許多重要的哲學思想。 道:在老子的哲學體系中,「道」是最高的哲學範疇。老子認為,世間一切事物的生存、發展和消亡,無不是在時間、空間及環境等外界要素的作用下,按照自己的方式來完成其發展過程。在完成這個過程時是遵循一個法則的,這個法則就是「道」。 德:萬物順應「道」而形成的自性、本然,是「道」的具體映現。 柔:老子認為,「堅強的東西屬於死亡的一類,柔弱的屬於生存的一類。」「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正因為「柔弱」可無堅不摧,所以老子提出「守柔曰強」。 無:老子說:「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云:有有我之境,有無我之境。「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裡斜陽暮。」有我之境也。「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鳥悠悠下。」無我之境也。 水:老子對水的著墨雖然不多,但能夠與「道」相提並論的則只有水。道家提倡要像風、水一樣柔弱、謙下、寬容。看起來誰都能戰勝它,一個指頭就能戳透它,但最終以柔克剛,風能颳斷大樹,吹垮房屋,水能沖決大堤,淹沒山陵。 靜:老子說:「不欲以靜,天下將自定」,即只要我們自身「守靜」、「無為」,天下就會相安無事。「守靜」是防止輕率的根基,「無為」是遏制躁動的主宰。 反:即老子的辯證法思想。老子提出了大小、上下、正奇、先後、主客、進退、輕重、難易、張合、興廢、與奪、靜躁、剛柔、強弱、智愚、生死、善惡、美醜、貴賤乃至盈虛、有無、陰陽、禍福等一系列矛盾概念,並且認為矛盾的雙方既是對立的,又是相互依存的,而且可以相互轉化。 魯迅說:「中國的根柢全在道家。」這裡所指的根柢就是指中國的優秀文化,其中尤以道為甚。 現代人確實很幸福,衣、食、住、行都是現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