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25表演藝術攝影集
國家兩廳院25周年、《PAR表演藝術》雜誌20周年鉅獻 當攝影已成顯學,舞台攝影卻仍是許多人無法跨足的領域 劉振祥.林敬原.許斌,三位資深舞台攝影師 舞台攝影入門心法大公開 讓我們藉由不同的角度,一窺曾發生在這個島嶼上 演出過的、消逝中的、記憶裡的表演藝術 讓音樂、舞蹈、戲劇、戲曲,與我們的靈魂更近 藝壇名家.專文推薦 攝影家 張照堂.擊樂家 徐伯年.資深劇評人 王墨林 詳盡的訪談,為您一一拆解舞台攝影的密技 學攝影一定要上專業的課程嗎?經歷與養成,對日後拍舞台攝影有甚麼影響?攝影者需要聚焦或是找到某一塊攝影領域的必要性?在拍攝舞台前會準備甚麼?需要先了解(看)作品?或先跟藝術家溝通嗎?如何決定拍攝的瞬間?會因為原本的創作者或是表演團體的需求,反而讓自己失去透過鏡頭創作的機會、樂趣?舞台攝影的作品是一種記錄還是再詮釋?希望藉舞台攝影留下些什麼?哪一個藝術家的作品對你的舞台攝影影響最深?黑白與彩色的呈現方式有甚麼不同?拍攝舞台攝影時最喜歡或是習慣的焦段? ★ 內文試閱 舞台攝影.獨門心法 從一張照片中,把觀眾的回憶全部勾回來劉振祥: 以舞蹈為例,我要知道這個編舞家、這支作品是表現什麼。一段舞蹈,它可能二十分鐘、甚至一個小時,在那麼多畫面裡,要去擷取哪個畫面來當作它的一個視覺。攝影者必須自己去尋找, 去創造一個屬於這支舞代表性的畫面。 拍舞台像拍突發新聞一樣,是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林敬原: 拍表演藝術的時候,我會去回想,也許我的生命裡或者成長過程裡,有沒有那種感覺?我會去感受、去思考。因為我可以慢慢的把自己丟進去,可以慢慢的走到那個位置,讓自己也參與在其中。我比較容易從舞台攝影裡找到那種連結。 排練場中的豐富性比舞台上更多許斌: 我覺得排練比演出更重要。大概十一年前《黑洞Ⅰ》首演的時候,我就開始把排練照放在演出現場做展覽,目的是讓觀眾看到這個戲是怎麼做出來的,我覺得這個很重要,因為一般人只是看到舞台,然後掌聲永遠也只給演員,但他們看不到這位演員是怎麼磨過來的,或其他幕後工作者承受什麼壓力跟辛苦,我覺得應該把這些東西呈現出來。 藝壇名家.專文推薦 「攝影家的責任不是複製舞台的演出,而是在現場裡外的等待、搜尋與塑造中,再現另一種能量風采。劉振祥的舞作攝影不僅抓住律動的速度與力道,呈現劇場的況味與氛圍,更難得的是他常在一般人不留神的剎那,擒獲一種神奇的靈光。」--攝影家 張照堂 「林敬原的舞台攝影作品處處可見因其對表演作品文本的敏銳感應以及和表演者的同理同情,而使其深度地參予了舞台情境。這時,舞台上『決定性瞬間』的捕捉已不僅是捕捉,而是進階成為一種交感之下的融入。」--擊樂家 徐伯年 「看一齣戲的現場感是不可以被破壞的,但是劇照卻是殘留下許多片斷的瞬間,因此現場我們無 法定格的瞬間感,反而在劇照裡一一都被顯現出來…憑許斌拍過的一張『劇照』,我即使遺忘了導演筆記,也仍將記得我曾瀏覽過那一片既寂寞又灰暗的風景。」--資深劇評人 王墨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