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領域的議題圍繞教育場域,國際間與國家政策在「競爭力」的預設下將推進科學、科技、工程與數學(STEM)或數位科技(AI)的跨領域,而忽略人文社會學科與其之間的關係,特別是藝術教育作為的形構知識的探究途徑。如何對跨領域做判斷,這與支配學科的知識、規則與判斷的「界限」連動,因此領域的知識代理人及社群對邊界的定義也會有其社會文化差異,影響互動與行動。
本書以藝術本位研究的視角,重新審視學科之間的對話關係,並嘗試探討「藝術本位學習」如何可以改善領域之間失衡的學習生態。
內容分為三個部分:緒論主要是介紹寫作預設成為獨立學習者與跨領域之間的關係、研究對象與範圍、藝術本位研究與多模式理論。第一部分主要描繪化石、生物、身體、氣象、天文、數學等科學社群主題建構的場域與作品。第二部分則以手作、神景觀、神話與動態等概念來分析具有社會與文化論題的作品。本書旨在從美國科學中心與博物館社群成員企圖與公眾溝通的科學翻譯與作品再現,探討藝術思維如何領域議題並且回應跨領域的對話與學習。
作者簡介
鄧宗聖
學歷
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博士
現職
國立屏東大學科學傳播學系教授兼任理學院副院長
經歷
藝術教育研究學會顧問
屏東縣文化資產維護學會理事長
臺灣音像教育行動協會理事
教育部國民教育中央輔導團藝術領域分團委員
教育部跨領域美感師資培育學校南部師培委員
美國北伊利諾大學訪問學人
教育部因材網表演藝術教材開發計畫主持人
研究專長
藝術本位研究、媒體素養、科學傳播與教育社會學
相關重要著作
專書
《主體轉化──藝術本位與媒體素養的教育探索》、《入鏡路徑:視覺媒體創作與研究法》
期刊論文
〈一位國中視覺藝術教師引領跨領域創作之課程實踐〉、〈師生共創科學概念探究的童話表演〉、〈創造性轉化:藝術創作碩士生之創作學習經驗探究〉、〈反思Covid-19的虛假訊息:大學生批判框架轉化設計之實踐行動研究〉、〈以藝術本位教育探索文化回應氣候變遷:創作《地下部落》的表演個案研究〉、〈COVID-19疫情下的在家學習:母親作為代理教育者的視角〉
論文發表於《藝術教育研究》、《藝術評論》、《新聞學研究》、《課程與教學季刊》、《教育實踐與研究》《臺灣教育社會學研究》、《教育資料與圖書館學》等。
學術成果
曾獲國科會113年補助大專校院研究獎勵、112年國立屏東大學研究績優教師、109年國立屏東大學教學績優等榮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