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博物季刊第164期

0 / 0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9710262391648

專題主題:在地之眼,探索臺灣輸出之道

本期專題企劃「在地之眼,探索臺灣輸出之道」以在地文化為視野,關注源自臺灣的自然、產業與文化內容,或從跨國交流經驗探索對於在地文化的影響,以及臺灣文化輸出的可能。藉由〈從博物館角色、原民社群參與及展覽實踐三向維度談文化輸出:以史前館南島廳策展歷程為例〉一文,回溯國際交流之於策展實踐的影響,探討國際趨勢與在地參與交織的博物館文化輸出。而〈從地方長出力量的藝術進駐平臺:以新竹市鐵道藝術村為例〉則分享國際年會討論關於藝術進駐面臨的挑戰,並試以臺灣在地案例回應如何拓展與地方的連結。〈黑色聚落中的四月雪——秀英花的興衰與復育〉引領讀者從歷史脈絡認識新北市三蘆地區盛極一時的香花產業及為傳承而復甦的在地文化輸出面向。

另外,文化視野單元登載〈淺談一段澎湖貝殼工藝的記憶語錄〉,透過文獻蒐整與訪談採錄,述說澎湖貝殼工藝與自然、與居民的緊密關係及今昔轉變。另一篇章〈夏季歡騰的芬蘭考斯蒂寧民謠音樂節——反思臺灣傳統音樂的現在與未來〉則以作者參與他國音樂節及出演臺灣傳統音樂的感受,省思傳統音樂文化的傳遞與推廣。

再者,博物館研究單元收錄三篇專文:〈博物館定位的具象化:從博物館建築和建築展覽看見文化〉分別從四座博物館建築與其建築主題展覽,淺談博物館定位、建築本體與文化之間的關聯;〈在地社群與大學博物館的共作:臺北文山安康社區東南亞社群參與的移動記憶展示〉則以大學博物館策展為例,體現與周邊社區共作、移轉博物館從重視「物件」到以「人」為本的可能;〈淨零減碳的博物館作為——由蘭陽博物館碳盤查談起〉介紹碳盤查執行過程,足為博物館實踐「淨零減碳」的示範。此外,展覽瞭望臺單元刊登〈臺博館2022年「百年對話:跨國移動者與藏品的相遇」特展的行動者網路和文化平權實踐〉一文,探討不同社群形成策展的行動者網絡,以及跨文化理解與對話。

    還沒有人寫書評喔,快來寫第一篇書評吧!

會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