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學之旅的邂逅/感恩.雲般的天使

0 / 0
  • 語言:繁體中文

本書為叢書的第九冊,命名為「感恩─ 雲般的天使 / 神學之旅的邂逅」,算是一個神學人的另類「回憶錄」。

它不是系統的自傳式回憶錄書寫,而是在生命過程中對曾邂逅的人、事、物經歷,所記錄下來之文字的集結。

主要分成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是「人物篇」:分成親友、夥伴、師長,並加上「鏡中人」的幾篇相關的報導文章等不同範疇。當然生命中所經歷的許多從不同面向助我一臂之力的聖徒、天使不只這些人,他們是人生旅途中因驚艷的感動所摘錄的記憶。

第二部分是「雪泥鴻爪足跡篇」:主要是我迄今兩百多趟國外(其中也有幾篇國內的)神學雲遊中曾記錄下來的一些經歷與內容。

台灣有意識的從事本土神學的發展,應該可以追溯到上個世紀六○年代末期、七○年代初期,在黃彰輝的開創性引介下,由台南神學院擔負了延續與拓展的使命。受惠於黃彰輝與宋泉盛兩代神學哲士的耕耘與啟發,台灣的本土神學一直在普世神學界佔有一席之地。也為台灣教會本土神學的發展奠定了優勢的環境,開拓了寬廣的空間。
筆者於一九六九年進入台南神學院,時任院長的就是宋泉盛,八二年到紐約協和神學院進修,開始有機會與黃彰輝接觸(當時他在海外從事自決運動,時常往來英國與紐約之間),聆聽他的教誨。八三年受宋泉盛的邀約到韓國參加他與民眾神學家的對話,這一連串的神學機遇,開啟了我的本土神學之旅。也激勵我開始本土神學的書寫工作。九○年代中南神動盪,我把心力投注到「出頭天神學工作室」,希望實際的為本土神學使命留一線香火。從總會回到南神擔任院長期間,與長榮大學合作成立「台灣基督教與文化研究中心」,試圖把神學學術帶入大學,為台灣本土神學開創新局。後來幾經努力想在長榮大學設立神學博士學位課程未果,毅然引退後,受恩惠文教基金會的邀請成立「台灣本土神學研究中心」(Academy for Contextual Theologies in Taiwan)。一路走來,無論驚濤駭浪,從未對本土神學死心。
台灣本土神學研究中心成立的目的是提供平台,培養台灣新一代的神學家。藉著讀書會(神學沙龍)、研討會(每年至少三次,兩次國內,一次國際)的舉辦,讓有興趣本土神學的年輕一代,鍛鍊研讀、寫作、感恩‧雲般的天使 神學之旅的邂逅發表。為了讓有志於本土神學工作的朋友容易踏上行程。中心一直希望能夠闢劃一些神學地圖供入門者參考。因此最近開始邀請了中心的研究員組成一個本土神學資源手冊的編輯團隊。希望從歷史、哲學、社會學及文化的角度蒐集台灣本土神學之發展的相關議題、人物、作品及事件加以解說介紹。與此同時,也把個人多年來書寫的相關本土神學的文字加以整理,重新集結以文集型態出版,與資源手冊結伴做為本土神學的導讀書集。
本書為叢書的第九冊,命名為「感恩─ 雲般的天使 / 神學之旅的邂逅」,算是一個神學人的另類「回憶錄」。它不是系統的自傳式回憶錄書寫,而是在生命過程中對曾邂逅的人、事、物經歷,所記錄下來之文字的集結。主要分成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是「人物篇」:分成親友、夥伴、師長,並加上「鏡中人」的幾篇相關的報導文章等不同範疇。當然生命中所經歷的許多從不同面向助我一臂之力的聖徒、天使不只這些人,他們是人生旅途中因驚艷的感動所摘錄的記憶。第二部分是「雪泥鴻爪足跡篇」:主要是我迄今兩百多趟國外(其中也有幾篇國內的)神學雲遊中曾記錄下來的一些經歷與內容。我把它們分信仰搖籃、普世聯結、神學對話、及學假見聞,再各依時序排列,讓這些人生經驗的時地交錯,呈現年歲與地域文化的交融,形塑這些生命點滴的特質。這些人生邂逅的如雲般的天使,可以說都是我從事本土神學建構關鍵的推手。在課堂上常常提醒學生,讀神學家的傳記、生平,是洞察神學家神學特質的重要線索。因為身分認同決定神學家神學的取材,也影響神學家神學論述的走向。幾乎每堂課,我都要求學生先做自我介紹,除了談自己的背景外,要揭露自己選擇神學的動機,以及未來對自己的期許。這些要求到底對學生學習過程有什麼影響,我倒沒有真正的做過評量,這應由上過課的同學自己去檢視、回應吧。倒是現在回想起來,自己在課堂上很少總序談自己的故事。自己雖然喜歡故事,但卻不善於講自己的故事。課堂上偶而講故事也都是神學家的故事,或是神學的故事。
沒有講自己的故事,不是沒有故事。檢視過去的作品倒有很多關於人生邂逅的,而對自己影響深遠的他人的故事,這些故事在不同場合、不同時間以述說、或文章發表。雖然講的都是他人的故事,卻可以在裡面找到自己的影子及一個時段的情境。把這些神學旅程中的雪泥鴻爪彙整起來。不但可以記錄這些景仰人物的事蹟,也無形中揭露了自己的不同階段人生。一方面確信所有這些點滴的助力都是聖靈的工作,出於聖靈的感召與催迫,另一方面也是認定這些伴隨我的神學旅程,伸出援手的都是上帝的天使,是我本土神學之旅的恩人。回想起來個人接受神學教育的歷程短暫而有限,倒是受益於普世教會提供我到處開會的經驗與學習很多,不但開啟我的神學視野,從觀察不同神學議題的論戰,到投身神學教育的洪流,這些「議會大學」給我的造就與成長,確實難以估量。不說這些觀念啟發的珍貴無法估價,單就兩百多趟國際活動參與的機票、住宿,可能我再加一輩子的薪水都付不起。能把這些見聞分享讀者,算是一點感恩的回報吧。本書的出版乃筆者對這些曾經在個人神學掙扎過程中提供支持、啟蒙,以及指導的師長、親友的感激,並藉此聊表謝意。同時也希望這些神學之旅的軌跡、紀錄能提醒年輕一代,沒有獨力成就的神學,所有的神學都是眾多泉源匯成的川流。

    還沒有人寫書評喔,快來寫第一篇書評吧!

會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