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部政務次長黃昭欽指出,要為過往著重生產的臺灣漁業加值,必須將初級的生產結合加工、直銷以升級為六級產業。在漁業署輔導漁會投入加工及冷鏈設施設備改善為基礎下,在開拓多元市場的過程中,逐步針對「方便」、「小份量」、「即時」等現代消費飲食習慣開
發分切、小包裝或即食品等多元加工產製品。並趁著2020年全球面臨COVID-19疫情蔓延引發「宅經濟」熱潮,民眾接受網購食材在家自煮的消費型態後,在保障品質安全的前提下,協助產業加入電視購物、網路購物等電商產業。
食品安全是水產品銷售的最關鍵源頭,目前漁業署的把關機制是由食材保鮮技術、食品安全、溯源把關及包材應用等方面共同建築起來。
為確保漁獲的新鮮與品質,針對生產者輔導取得產銷履歷、CAS、QRcode、海洋之心、ASC、BAP、清真等認驗證;並針對食品加工,輔導漁會加工廠取得CAS、HACCP、ISO22000、溯源水產品標章及經濟部標檢局BSMI 等食品安全系統管理認驗證。
為了營造可信賴的食品衛生安全,一是持續在生產與銷售進行監測檢驗、採樣檢測來維護品質,二是加強產品包裝精緻化。目前漁業署對養殖業者的管理,有針對養殖環境維護與改善的監測檢驗,與支援漁業預警系統,使對水產品污染與藥物殘留等事件及早採取防範或處理措施;並以「採樣檢測」持續監控魚市場拍賣魚貨,確保魚貨安全衛生。
目前水產品逐漸打亮優質品牌形象,不僅有精緻化及特色化的產品包裝,更可以輕鬆在網路上購買,展現了食品衛生安全與方便。由漁業署輔導財團法人農業科技研究院開發「鱻魚購」、「買魚去」網購平台分別協助小農、青農與漁會、協會、產銷班、合作社團體進入電商戰場。經過幾年的輔導,在平台上穩定銷售,甚至已走進更大市場的成功案例都不在少數。全國漁會總幹事林啟滄點兵,像是蘇澳區漁會的嬌澳蝦餅、南市區漁會的鱻味餅都已經在大通路上販售,梓官區漁會的黃金烏魚蛋捲更獲高鐵商務商選用,都是漁會的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