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電車學被引入歧途,那麼以電車情境為論辯基礎的諸多著作也是如此。拒絕整個方法論,就意味著有很多哲學家浪費了他們的時間。(「那也不會是第一次就是了,」一位德高望重的前牛津大學教授輕聲地說。)難道我們不應該停下來,好好地想一想嗎?
亞當斯密確實在《國富論》(The Wealth of Nations)一書中提到,當人們都追求個人私利所得時,市場那隻看不見的手就可以有效運作。「我們之所以有晚餐可吃,並不是因為屠夫、釀酒師和麵包師傅的善心,而是因為他們想要追求他們自己的利益。」
然而,在《道德情感論》(The Theory of Moral Sentiments)一書中,他也明確寫道,利己主義並非唯一且具有主宰力量的動機:「不管我們認定人有多麼自私,但是天性中顯然有一些原則,讓他關注到其他人的命運,甚至認為他有必要顧及他人的幸福,儘管他從中一無所獲,只有看到他人幸福的快樂而已。」
在一項實驗中,負責分配的人可以完全隱姓埋名,這時候,就有更多的人提出更貪婪的分配方式,顯示促使人類行為的動機未必是利他主義,而是顧及自己的名聲。想要保有良好的聲譽,比方說誠實或是公平交易,顯然可以讓買賣或談判進行得更順利。(有很多研究都是以學生為對象,而他們知道教授對實驗結果很感興趣,因此他們會投其所好,提出比較慷慨的分配比例,也就不足為奇了。)
神經科學家的研究重點,則是人在看到吝嗇(或是慷慨)的分配時,大腦會有什麼樣的反應。當接受方拿到比較大的金額時,大腦的報酬反應區(也就是跟吃巧克力有關的區域)會比較活躍;反之,拿到的金額較小時,大腦中主管嫌惡反應的腦島皮質則會活化。
新年期間 Readmoo 讀墨電子書全站3本75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