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殘守缺的黃埔傳統,至今仍束縛著臺灣軍隊的現代化改革。
世界各先進民主國家,大都為專業文人領軍,而非採用退伍將領主導國防,臺灣是民主國家中的特例,一向為黃埔軍人把持軍隊,維護所謂「光榮傳統」不遺餘力,所以訓練、戰術、準則和戰略,都包圍著由職業軍人掌控的情境,無法如歐美日等國家那樣,進入「第四波戰爭型態」。
那些參加共產黨軍隊的黃埔畢業生,公然與校長作戰,被國民黨稱為「赤黃埔系」。可見,意識型態的吸引力大於領袖的個人魅力。這是蔣介石一輩子都未能明白的道理。
在抗日戰場上,大都是非黃埔系將領贏得重大勝利,令國人、敵手及盟軍刮目相看的中國將領大都非黃埔出身──李宗仁、白崇禧、孫立人、廖耀湘[33]、張發奎、薛岳、張自忠、李家鈺……然而,正因為他們不是黃埔系,從來得不到蔣的信任和重用。
正因為蔣的私心和賞罰不明,使國軍的戰力難以提升,對日作戰八年間屢戰屢敗,三年多的國共內戰更一潰千里。
新年期間 Readmoo 讀墨電子書全站3本75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