碰到一處經文有不只一個可能的意思,作者是否討論所有可能的意思,加以評估,並為自己的選擇提供理由?
註釋書,主要是提供以下三件事:(1)關於歷史背景,幫忙找到進一步的來源和資訊,(2)為各式各樣的內容問題找到解答,(3)為棘手的難題找到徹底深入的探討,包括各種可能的意義,還有支持的論據。
第十二章是整卷書的神學關鍵。在兩個異象中,我們得知撒但企圖毀滅基督,結果自己被打敗。這樣,在新約聖經一再出現的「已然/未然」的架構中,撒但的狀況被揭露,牠(已經)是潰敗的敵人,只是最後的結局還沒到來。因此,有大喜樂,「我神的救恩……現在都來到了」(啟十二10),不過教會還有患難,因為撒但知道自己的時日有限,就在神的百姓身上報仇。
寫給七間教會的信中,留意第二章3節、8~9節、13節,第三章10節,以及書中不斷提到的「給那些得勝的」。第五印(六9~11),跟在四騎士帶來的災難之後,顯示基督徒殉道者被殺是因為「這道」以及「見證」(這也正是約翰被放逐的原因,一9)。第七章14節的群眾,他們永遠不會再受苦(七16),是「從大患難中出來的」。第十二章11節與17節,患難與死亡再次與「為耶穌作見證」連結在一起。而在第十三至二十章,患難更明確地歸因於「獸」的身上(十三7,十四9~13,十六5~6,十八20、24,十九2)。
首要的主題十分清楚:教會和政府走在迎面碰撞的軌道上。初步的勝利似乎屬於政府。因此約翰警告教會,患難與死亡就在前頭;在情勢好轉之前,處境會變得更糟(六9~11)。他很關切,希望他們不要在脅迫的時節中投降(十四11~12,二十一7~8)。但這篇預言也是鼓勵的話——因為神在掌管一切。基督手握歷史的鑰匙——並將教會托在手中(一17~20)。因此,教會將得勝,甚至是通過死亡來得勝(十二11)。神最終將把憤怒傾倒在那些造成這些患難與死亡的禍首身上,賜給那些忠心到底的人永遠的安息。當然,在歷史背景中,羅馬就是將受審判的仇敵。
新年期間 Readmoo 讀墨電子書全站3本75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