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3.5策略關鍵,是先發展軟硬體設備的分析能力,包括所需的應用軟體和人才,以及可以發揮的組織。企業需要建立「決策型組織」,決策者的角色和定位必須改變,授權並提供支持的系統,進行決策流程再造,以讓第一線接觸資料的員工,能藉助大數據分析工具和決策支援系統,即時做適當的判斷,來提升決策反應的速度和品質,才能因應工業4.0時代的快速競爭。
如前言所述,企業數位轉型之所以困難,不是難在技術,而是難在人,難在教育,難在產學分離。過去,台灣技職體系培養的人才,曾是台灣製造業快速起飛的動力,面對這波來勢洶洶的工業4.0革命,產學落差卻相當嚴重。
要建立智慧製造系統,最重要的不是設備,而是發展大數據分析和彈性決策的能力。 許多企業主也體認到了這一點,因此招募人工智慧、資訊科技及大數據分析的人才,但就像來自兩個不同星球的人,主管不知道怎麼管理,這些知識工作者和資料科學家,更不知道怎麼考核這些人才的績效。
數位化轉型其中一個關鍵要點,就是必須確保組織內的財務、資訊、供應鏈管理、製造等部門,能夠跨領域合作,這跟以往很不一樣。
台灣以跟隨式創新,快速量產、降低成本為主的競爭優勢,正快速喪失中。儘管台灣基礎工業能力和研發或許不如人,先進設備都仰賴進口,這些困境無法短期改變,長期必須嚴肅面對持續精進。
新年期間 Readmoo 讀墨電子書全站3本75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