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新創公司努力爭食著AI這塊大餅,在這個領域,只有幾個大咖玩家稱霸全球,也就是所謂的「AI七巨人」:谷歌、臉書、亞馬遜、微軟、百度、阿里巴巴、騰訊。這七巨人勢力平分秋色落於美國和中國,為了能夠主導AI型的經濟體系,出手相當大膽,捧上大把現金和令人眼花撩亂的豐富大數據爭奪AI人才。七巨人正在為AI時代鋪設大範圍的「電網」──私人控制的運算網絡,讓機器學習分布到整個經濟體系中,自己則是扮演起「公用事業」的角色。
不過,我相信,在人工智慧實務應用的年代,中國的體制與推廣方法,將有助於加快AI的部署應用,生成更多的資料和數據,播下未來成長的種子。這是一種永續發展的自我循環,藉由數位資料的神奇力量、創業家的膽識、辛苦學來的專業技能,以及強烈的政治意志,持續良性循環下去。在了解中美兩個AI強權的發展對比之前,我們得先了解兩國的專業知識來自哪裡。
中國和矽谷的競爭,養大了本地一些互聯網巨人,但真正鍛鍊出現代這批鬥士型創業家的,其實是中國國內的割喉式競爭。
以我多年的經驗來看,矽谷龍頭在中國市場出師不利,主要是因為進軍中國所採用的方法。美國公司把中國當成全球化清單上的另一塊市場,打勾一項完成一項,順利進去了就沒事了,不投足夠資源、耐性不夠,往往不給中國團隊足夠的彈性,和中國本地世界級的創業家競爭。他們認為,進入中國最主要的工作就是,把現有產品行銷給中國用戶;但事實上,他們需要下點工夫,針對中國用戶調整產品,甚至開發全新的產品,
焦點團體的研究中,我們能夠追蹤用戶的視線移動,掌握他們在搜尋結果頁面中點了哪些地方。我們使用這些資料,製作出如下面結果頁面的活動熱度圖,綠色部分表示用戶快速看過的地方,黃色部分是他們認真觀看的地方,紅點是他們點擊滑鼠的地方。比較中美用戶的活動熱度圖,可以看出明顯的差異。
新年期間 Readmoo 讀墨電子書全站3本75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