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要的,不是父母為他們主持正義,他們渴望的是父母的信賴與真誠的陪伴,因為唯有真誠的陪伴,才能讓孩子得到愛。
三三點點頭。 我想三三會有這樣的反應,是因為川川在訴說的過程裡,我認真聆聽的舉動,讓三三感覺媽媽一旦相信妹妹的話,肯定會對她的看法產生偏頗,因而認定做錯事的是她,進而責罰她,是以她很緊張。 但是對我而言,妹妹有妹妹的觀點,姊姊也有姊姊的觀點,兩個人看待事物的觀點都是有道理的,沒有誰對誰錯的分別,我只是在孩子有情緒時,給予認真的傾聽,並且核對她們爭執的故事裡我聽不懂的地方
核對的路徑沒有一定標準答案,只要讓彼此都能重新釐清「故事」,那就是好的核對。透過核對,三三也能站在更高的位置看待剛剛的執著,發現自己想買新畫板的想法是自己的期望,但不是絕對必要。 了解到這一層,三三修正自己的想法,重新定義舊畫板的意義與價值。這樣的改變,比強悍的去壓迫她不能買新畫板,會來得更讓她心服口服,因為這是她透過大人的「核對」,自己對故事有了新的觀點,於是自己決定不再當個受害者,也有了新的處理方式。 這便是「核對」帶來的「覺知」的力量。
三三哭著說:「我也要新畫板。」 我猜測她可能因為感覺弟弟妹妹都有新畫板(即便是共用一個,但只有她不能用),她可能感覺自己一個人被摒棄在外,因此感到孤單吧。 我沒有回答「可以」,或者「不可以」,因為這兩個答案,都是為了解決問題而來的「封閉」答案。因此,為了爬梳更多三三眼淚裡的故事,我開始核對更多關於她哭泣的成因。 我道:「我之所以會答應弟弟妹妹買新畫板,是因為他們沒畫板,為了不讓他們來玩你的畫板,讓你生氣不快樂,我才決定幫他們買一個新畫板。現在你說你也要買新畫板,你不是已經有一個畫板?我不明白你也要買新畫板的原因是什麼?你能告訴我嗎?」(核對行為) 三三悲傷哽咽的說:「因為弟弟妹妹從來都沒有先問過我的意思,就自己拿我的畫板去玩。」 我核對:「這和買新畫板的關係是什麼?」(核對問題) 三三:「因為他們都亂玩我的畫板,結果害我的畫板都不是新的了,所以我也要買新的。」 我點頭,恍然:「原來是這個原因,我有些懂了。你的畫板本來是新的,但是弟弟妹妹玩過以後,害你沒有新畫板了,而弟弟妹妹卻能有一個新畫板,你覺得不公平,是吧?」
手足爭執,大的動手打小的,對父母而言,這就是問題。 但這不是孩子的認知,這是父母的認知。對孩子而言,這是理所當然的進攻和防衛,是生存的本能。 父母想透過強制手段,讓孩子捨棄生存的本能,當然困難重重,因為這已不是親子關係,而是統治者與生存者間的搏鬥。 處理親子間的問題,最好的方法就是別急著去解決,因為在問題之前,還有許多謎團等著大人去釐清。 核對,可以幫助父母釐清故事,故事清楚了,核對的層次才能往下伸展,引導孩子進入覺察,確認自己爭的究竟是什麼,究竟是有意義的爭執,還是只是為吵而吵的意氣之爭。 當親子開始核對,以愛做為基石,彼此就能走上向對方延伸的橋梁,朝對方靠近,問題將不再是問題,爭執便消散於風中。
新年期間 Readmoo 讀墨電子書全站3本75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