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讀書評

嫌疑犯X的獻身

《嫌疑犯X的獻身》

  希望我說對書中的愛情沒有感覺不會被罵木頭,畢竟單方面付出的無私愛情也是有可能只是造成對方困擾而已。即使如此,仍然無損於本書的絕妙設計,作者設計盲點的方法真是匪夷所思,了不起,加上運用愛情為包裝,讓故事本身的情節合乎情理,也讓情節更為催淚。看完以後想想,若「愛情」換成「親情」,似乎就沒那麼感人;若換成「友情」,似乎沒什麼說服力。所以我覺得,這樣的小說設計,也唯有以「愛情」來包裝才能如此成功,甚至以本格推理小說奪下直木獎。這本書也讓我回想起綾十行人的《殺人鬼》一書,這書雖是恐怖小說,但故事結構設計巧妙,我也覺得唯有以恐怖小說來包裝才能充分展現故事設計的精巧所在。以這兩書的例子,讓我覺得就算有再好的詭計與謎團,還是必須加上適當的包裝才能讓詭計充分發揮,不然只是白白浪費掉詭計而已。另外一點也值得一提,這本推理小說重點不在於找兇手,而在於如何躲避追緝,這的確是在推理小說百花齊放的時代,創作者值得好好思索的方向,如果「找兇手」已經吸引不了讀者的話,那還有什麼東西是可以維持懸疑姓,讓讀者一直往下翻的元素,若能依此寫出一本pageturner,那下個因書致富的推理作家,也是指日可待了。

再見寶貝,再見

《再見寶貝,再見》

  雖是「派崔克\安琪私探系列」的第四集,而我前三作都沒看過,卻因為最近要看改編電影《失蹤人口》,於是就讓這本插隊了。   故事挺好看,引發的思緒不少,而且是深沉哀痛那種,甚至會埋怨作者幹嘛選擇這題材,讓讀者當無知的鴕鳥不是很好;故事佈局也好,轉來轉去都有根據而且說得過去,讓看似無關的案件連在一起,發展出意料之外的情節。而且這個私探系列應該是冷硬推理,不過作者讓偵探靠腦袋解決問題,而不只靠槍與拳頭。   不照創作年代看的缺點在我讀這本書時就出現了,一來我不知道主角派崔克與安琪的過去故事,也不知道派崔克的那些黑道友人是怎麼一回事,甚至書中提到的過去案件,我也是一頭霧水,只得快快翻過,以免誤觸地雷。   看來還是得「照起工來行」(請以閩南語發音),一本一本來才對,不過,勒翰兄,不過筆鋒可以不要這麼深刻嗎?因為我軟弱。

盲偵探卡拉多斯

《盲偵探卡拉多斯》

本書收錄篇目如下: 一、The Coin of Dionysius(戴奧尼修斯古幣) 二、The Knight's Cross Signal Problem(騎士十字勳章車站疑雲) 三、The Tragedy at Brookbend Cottage(溪灣村舍的悲劇) 四、The Clever Mrs. Straithwaite(自設羅網的史崔維夫人) 五、The Last Exploit of Harry the Actor(演員哈利的告別演出) 六、The Tilling Shaw Mystery(提林村奇案) 七、The Comedy at Fountain Cottage(噴泉別墅喜劇) 八、The Game Played in the Dark (黑暗中的賭局)

十八號病房

《十八號病房》

  號稱是「美國克莉絲蒂」——曼儂.古德.愛波哈特處女作,1929年出版,名號加上出版年代,我特地沐浴淨身焚香祝禱整理好心情才來閱讀。   故事發生在暴風雨之夜,聖安醫院第十八號病房的病人傑克森老先生死在病床上,而昂貴的鐳也失蹤了,於是,知道鐳的價值、與知道鐳在哪裡的醫院相關人士,就成了主要的嫌疑人了。單純的場景(醫院),有限的嫌疑犯,十足是古典解謎推理設計出的劇情架構,有偵探角色——藍斯.奧里利(Lance O'Leary),華生角色——護士莎拉.凱特(Sarah Keate),解謎篇有嫌疑犯排排坐聽偵探解謎,當然還包括了一個終章的逆轉秀。   聽起來就古典味十足,獨衷此味的讀者可以找來看看,應該不會後悔。不過還是有兩點提出來討論一下。首先,作者製造緊張氣氛的方法很老套(廢話,這是 1929年的作品,作者我對不起你),就是讓助手有重要發現時老是找不到偵探,直到事情接近不可挽回時,助手才說:「我本來要告訴你,可是你不在……」。這麼作氣氛是很緊張啦!可是這助手未免也太不好用了點。其次,像被聖瑪麗米德村村民(瑪波老小姐是最著名的居民)傳染一樣,故事中不管是誰都可以偷聽個一兩句,被發現後就飄然而去,誰也追不上,讓每個有意無意的偷聽者看起來都嫌疑十足。   回說詹店長選這本《十八號病房》是愛波哈特的處女作,也是系列偵探,經典地位毋庸置疑。照詹店長在導讀中的說法,『大西洋彼岸的英國作家克莉絲蒂和賽兒絲把小說創作的賭注押在「謎案佈局」與「神探角色」之上,而美國的蘭哈特與愛波哈特則把賭注押在各種面臨危險的「單身女性」與懸疑驚險的「情節氣氛」』,的確在閱讀過程中「神探角色」不甚突出,而「單身女性」與「情節氣氛」著實十分明顯。   另外,詹店長也在導讀中說好萊塢要重拍莎拉.凱特的故事,但根據我用作者名或主角名在IMDb上查詢的結果,莎拉.凱特最新的電影就是1938年,似乎未見新電影問世,有些可惜。   關於書名《The Patient in Room 18》譯成《十八號病房》雖有些不合原書名,不過對照內容,不翻出「病人」或「病患」的字眼,甚至還更切題些。

洗錢

《洗錢》

  經濟小說讀來總有一種迫在眉睫的壓迫感。我想了想,應該是因為真實吧!   就推理小說而言,我認為有些細節一定要真實,不然就會淪為廢文。像是時刻表詭計,如果該詭計使用的時刻表為虛構,那讀起來就一整個沒意思。歷史翻案小說也是,若根據的史料欠缺可信度,那翻案也就虛了點。當然我不是所有小說都需要要求如此嚴格(那去看報紙就好,看小說作啥),而是架構於一定事實根據上,小說讀來才更具說服力。   「經濟小說」就是我覺得需要基於部份事實的小說,尤其本書的題材「洗錢」,更是如此。故事由一對日本夫妻到香港開戶開始,而近年來,台灣人到香港開戶也是相當常見,也就是說,故事一開始就與我所理解到現實世界相契合,接著以開戶過程順勢帶出在境外開設帳戶的目的與好處。   乍看之下專業的許多經濟名詞,試讀本中雖無另外註釋出來給讀者了解,但即使不完全了解,也不影響故事進展,作者在說故事的過程中的解釋以可使讀者有粗淺的了解,這也是因為作者並不以「作者—讀者」間的資訊不對稱來欺瞞讀者。畢竟讀者是讀書享受閱讀樂趣的,而非當成無趣的必修課,所以可說作者本身的金融專業安排在小說裡,份量與深度都適合一般讀者閱讀,不會有太多閱讀障礙。   雖然對於境外洗錢與避稅有粗淺的了解,但在看小說的過程中,還是常常發出「啊!原來可以這樣搞!」的喟歎。雖然說這些洗錢逃稅的方法罕有機會用在自己身上,但還是不禁假想起來,要是微薄的收入可以逃掉稅吏的法眼,那也是件令人值得偷偷開心的事。   日本作家眼中的華人社會,是本書另一個讓我覺得有趣的地方。主角秋生是居住在香港的日本人,他交香港女朋友,嫻熟香港金融事務,透過他之口說出他觀察所得,就像是一種人類學報告,看看日本人是怎麼看待香港社會的現象、如何描述、並以日本人的思維試圖作解釋。有些香港人的習慣與台灣人十分相近,所以讀小說時就有種「透過外人之眼看自己」的趣味在,很有意思。   女主角設定為一位絕世美女,而且是位有不可思議魅力的女性,回顧推理小說的閱讀紀錄,我只記得多崎川恭《消失在仙台的女人》有過類似的設定,這種魔女的角色,乍看之下是沒什麼說服力,就看讀者有沒有被作者說服吧!但這樣的設定,在許多關於動機的鋪陳上,不可諱言是比較容易交代過去的。   單以推理小說的觀點看來,有槍枝、有黑道、有屍體、有酒店、有業餘偵探、有徵信社,基本上都是推理小說會出現的角色;而整個故事過程中發生的無法解釋事件,都在終章有了圓滿解釋;嫌犯夠份量,也不是路人甲乙丙丁隨便抓一個,可視為以一本經濟小說為包裝的好看推理小說,值得推薦給對金融事務有興趣的讀者,要是本身有節稅需求,那閱讀本作也不失為一個不同的切入觀點。

守護者注視下

《守護者注視下》

  這本小說真是走偏鋒到極致的私探小說。雖然沒有人規定主角是私家偵探就應該用拳頭與柔情行走於冷酷大街,但身為保守讀者如我,看到某些角色就做他們該做的事,還是叫人十分心安。   即使書裡的私探「守護者」偏離了冷硬派小說了路子,這本小說讀來仍是相當有意思,看著他隨著她浪跡天涯,像在追尋遠去已久的女兒,又像在守護自己的愛人。好看歸好看,但要說這本小說「終結了所有私家偵探小說」,我是比較難接受啦!如果這樣言之成理的話,那第一個殺人的偵探或警察,或許也終結了所有偵探小說與警探小說了吧!   還是不要討論原理太多,小說看得快樂就好。

雨夜槍聲

《雨夜槍聲》

  華智文化1996年出版的「霍桑探案集」似乎是台灣目前最完整的程小青著作,據說有18冊,我手邊最後一冊是17集,所以不敢肯定。這部《雨夜槍聲》在1942年以《舞后的歸宿》為名由世界書局出版,屬於《霍桑探案袖珍叢刊》三十冊中的第七冊,可知程小青創作之豐,叫後生晚輩佩服。   程小青的霍桑探案,與他所翻譯的福爾摩斯探案,其共通性已有許多研究,霍桑之於福爾摩斯,恰如包朗之於華生,倫敦有貝克街221B,可惜上海的「愛文路 77號」是虛構。初步看來,霍桑與福爾摩斯一樣具行動力,而非安樂椅神探的類型;跟宋戴克一樣是「足跡控」,想來是程小青翻譯過奧斯汀.傅里曼作品之故。但與兩者相較,霍桑是愛說理得多了。   這個故事在講述一個舞女皇后交際花遭殺害的故事,情節中免不了批判一些紙醉金迷的敗壞風氣,當然現在的觀念看來是有一點守舊,程小青在書裡對大學生的期許也看得出他身為知識份子對於國家前途的憂心。書前兩篇作者原序,分別寫於民國三十三、三十四年,裡面創作觀點就講的更明白了,不過就算作者沒寫,小說字裡行間也是流露無疑。   節錄一小段「愛美不怕流鼻水」的片段讓大家古今對照一下:「她的衣服很單薄,因為成衣匠的精緻的技巧,那旗袍和她的肌肉特別熨貼,越顯得不足以抗禦這暮春的曉寒。但她似乎並不覺得,使我不能不佩服都會女性的抗寒力的高強。」(頁10-11)

黑衣新娘

黑衣新娘

  謀殺專門店選的唯二康乃爾.伍立奇作品,另一本是《我嫁了一個死人》。   伍立奇的「懸疑線」是根據讀者心理狀態來設計故事情節。我總覺得可以這麼做的作者功力非常高深,因為除了說故事之外,還得跳進跳出揣摩讀者心理想法。更困難的是,每個讀者看到東西都不一樣,要服務周到實在有其困難度。   就像同一個謎團,要讓所有讀者都頭暈目眩也是不容易的事,總有些讀者心思細密些,看穿作者的佈局。有時候作家已經被讀者看破手腳了,再扯些故作神秘的事情,謎團就整個弱掉了,最近一篇讓我有這感覺的是〈數字鎖〉(收錄於島田莊司《御手洗潔的問候》)。   跟懸疑線沒抓準一樣,可能讀來就不能達到作者想要的效果。不過康乃爾.伍立奇不愧名家,《黑衣新娘》與《我嫁了一個死人》都很好看,我個人的看法則是《我嫁了一個死人》要更好看些。   大導演楚浮(François Truffaut, 1932-1985)於1968年將本作拍成電影,不知道能不能拍出黑衣新娘的執迷與狠辣呢?

果鐵警探打破蛋

《果鐵警探打破蛋》

這是我所久仰的H. R. F. 基亭所寫的小說。以前就知道果鐵警探系列是以印度警察為主角,而作者本人在寫作之初並未踏足印度,這種情形真是挺有意思。讀完之後,我讀到一些印度風情、一些印度階級制度、一些印度政治現實(這部份發揮下去就變成社會派了)。這本書解謎稱不上暢快淋漓大呼過癮,不過書中筆調卻也幽默風趣,尤其是對於處處碰壁的果鐵警探(而且有些碰壁的原因讓我這印度之外的讀者無法想像),還真叫人同情。應該一定不是基亭最傑出的作品,但卻也是一部可以多少了解果鐵警探系列風格的作品。

人不可貌相

《人不可貌相》

  這部1968年出品的小說得到金匕首獎。翻了幾頁,才發現我在幾年前讀過一次了,然而完全無法想起來究竟寫些什麼,所以我就再讀了一遍。讀完之後,我還是無法了解這本書的推理好看在哪裡。讀了兩次,我無法了解奇怪的「庫族人」居住的環境狀況,無法了解「左撇子」為何是破案關鍵,無法了解作者虛構的這個部落究竟對於這本小說有什麼意義。基亭100選有這一本,如果我有他的慧根的話,或許可以像他一樣,在二十年後重讀《人不可貌相》的時候,也能重新評價這部作品吧!   找了一下網路上對於本作的評價,居然沒有找到半篇!看來對於這部作品的意見,是真有點難下筆的。

會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