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前仰光城裡富有而自豪的歐亞族群,現今所剩無幾。留下來的猶太人僅有二十名左右,在海外資金的協助下,為維護猶太會堂奉獻心力。就像有同樣遭遇的很多族群,他們飽受雙重打擊,先是一九四○年代初的日本占領,繼而是將軍們的國有化計畫。逃過第一次劫難後回到仰光來的少數人,怎料竟又要想辦法避開第二次劫難。亞美尼亞人的遭遇更悲慘;到了二○一三年,僅有兩個家族留下來
《殖民政策及實務》(Colonial Policy and Practice),這本書出版於一九四八年,是傅尼凡最重要的著作:
全國總靈體會的會長亭基殷(Tin Kyine)告訴我,在該會的全盛時期,緬甸的巴哈伊信徒曾經達到四萬七千人。至今信徒仍約有三千,光是仰光就有兩千人。巴哈伊教開辦六所育幼園,大多數在仰光,全國各地也都有學習中心。
英國早先才把蒙兀兒帝國的末代君王巴哈杜.沙.扎法(Bahadur Shah Zafar)放逐至仰光。緬甸的穆斯林每年仍在他的忌日悼念他,他的墓地靠近動物園。
他是緬甸公民(他的緬甸名是翁索文〔Aung Soe Lwin〕),經營一家旅行社,名叫「緬甸平安」(Myanmar Shalom)14,最特別的是,他規劃了遊覽緬甸境內猶太文化遺產的預約旅行團,接的主要是美國觀光客。
新年期間 Readmoo 讀墨電子書全站3本75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