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h nazg durbatulûk, ash nazg gimbatul,
ash nazg thrakatulûk, agh burzum-ishi krimpatul。
「『人類九戒,矮人七戒,和精靈三戒。』他說,『每顆戒指都擁有獨特寶石。至尊魔戒則不然。它的外型渾圓樸素,看似一枚無足輕重的戒指;但它的鑄造者在上頭留下了印記,或許清楚方法的人還能觀察得到。』」
看似平凡無奇的戒指,擁有著強大的能量,能讓中土陷落在邪惡勢力的掌控。它是統御魔戒、主宰魔戒、至尊魔戒、權能魔戒,然而卻在一場大戰中遺失,不知去向。先是被咕嚕藏在洞穴的石縫裡,再被比爾博・袋金斯放進口袋帶回哈比屯……當九戒靈啟動勢在必得追回魔戒的時刻,結合精靈、矮人、哈比人、人類組成的九人「護戒隊」,誓死將魔戒帶往末日火山摧毀。魔戒絕倫的能量所帶來的誘惑和破壞,究竟有多少人可以倖免?
《哈比人》與《魔戒》分別在一九三七年和一九五五年出版,至今已被翻譯成六十幾種語言,全球估計有上億讀者閱讀過托爾金的奇幻文學作品。膾炙人口之餘,也引發了大眾對書中展現的世界進行熱烈的研究,以及大眾傳媒的改編與再創作,電影、插畫、改寫,這股熱潮並未隨著時間消散。
托爾金創造出壯闊的中土場景,光是地名就足以撼動人心,迷霧山脈、幽暗森林、孤山、狂奔河……打開荒野地圖,激發起和角色一同冒險的共感。托爾金同時也打造出了許多難以忘懷的人物角色,比爾博、甘道夫、亞拉岡、愛隆、列葛拉斯、索林・橡木盾、金力,無論是哈比人、法師、人類、精靈、矮人,各各都刻畫出鮮明的輪廓,和清晰的性格。它不僅擁有一讀再讀的閱讀樂趣,也具備了高度的敘事技藝。
結合了西方文明的神話、史詩、傳說、預言所寫成的《魔戒》,在雄偉的敘事架構下,另有一道平行的敘事線,探討人性的幽微和衝突。面對權力時,如何控制心底蠢蠢欲動的欲望;是否該犧牲大眾的權益來達成個人的成就?托爾金所揭示的是永恆不變的人類象徵,他寫下的系列作品可說是當代的神話。
本書特色│
2024全新譯本,譯者李函謹守托爾金的翻譯準則,書中的人名、地名中譯皆有所依託。畢業於英國格拉斯哥大學研究所的李函,會選擇攻讀中世紀與文藝復興的原因就是:《魔戒》,格拉斯哥大學所保存的大量中世紀史料也成為日後翻譯托爾金的養分來源。
作者簡介 |
J. R. R. 托爾金(John Ronald Reuel Tolkien, 1892年1月3日—1973年9月2日)
英國作家、詩人、語言學家、教授,以《哈比人》、《魔戒》等奇幻「故事集」聞名於世,被譽為現代奇幻文學之父。
托爾金因父親職涯,出生於南非,三歲後回到英格蘭,於今日的伯明罕成長,鄉間的自然風光和人文風景成為托爾金的寫作靈感。素有語言天賦的托爾金,自小學習拉丁語、中世紀英語等多種語言,也為日後鑽研中古時期文學打下根基。托爾金以一等榮譽畢業於牛津大學艾希特學院,一九二〇年時,托爾金成為里茲大學語言教授,任教期間完成了《中古英語辭彙表》。
一九二五年,托爾金任教於牛津大學彭布羅克學院,在牛津的日子,由C. S. 路易斯發起的「跡象文學社」聚集了熱愛奇幻文學志同道合的牛津寫作者們,每週固定在「老鷹與小孩」酒吧和莫德林學院路易斯的研究室裡聚會。北歐神話和史詩作品是文學社成員討論的核心主題,聚會時也由成員們朗讀自己的作品,托爾金的《哈比人》和《魔戒》的第一部就是在這個時期完成。
對於八世紀的英雄敘事詩《貝奧武夫》的熱愛和獨到見解,也代表了托爾金的文學創作觀:他肯定了貝奧武夫與夜魔、噴火龍等怪獸搏鬥,象徵了全體人類的命運。《貝奧武夫》不應只被視為認識古英語的讀本,更不能因內容而忽視了它所具備的高度詩歌藝術價值。托爾金捍衛《貝奧武夫》的價值觀同時也展現在他筆下的「中土世界」。
經歷兩次世界大戰的托爾金,在戰事中失去了摯友們,而因為身體因素離開前線免於一死的他日後始終抱持著反戰的態度,於作品中描寫戰爭時,常帶有悲苦的筆調,也對受難者多有關照。
托爾金去世後,家人整理了大量的手稿和未發表的作品,出版了《精靈寶鑽》、《未完成的故事》、《胡林的子女》,與《魔戒》和《哈比人》一同構築出中土世界,成為影響後世深遠的系列作品。
譯者簡介 |
李函
英國格拉斯哥大學中世紀與文藝復興研究所(Medieval and Renaissance studies);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英文系畢業。目前為專職譯者,現居台灣,希望透過不同的語言與文字,傳達更多故事。譯作有《克蘇魯的呼喚》系列、《克蘇魯事件簿》系列、《調情學》、《碳變》、《沙丘電影設定集》、《阿甘正傳》與《綠燈》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