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書院之旅——霍韜晦講演集(二)

0 / 0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9779627541692
中國教育自始雖由政府主辦,但文化道統之繼承與弘揚則由民間書院自覺承擔。民間書院規模不在大、不在多,而在質素:主持者之志氣與學養、魄力與通識,能夠切中時弊,一呼百應,即使未能及時發揮其對時代的運轉能力,但卻影響歷史,成為不滅的明燈。如孔子,首開私人講學之例,點出禮樂之根,就是因為當時秩序已亂,「學校不修」(《毛詩.子衿》),有志者、有學者、有性情者、有博識者,自然奮起,擔當使命。此後薪盡火傳,屢仆屢起,終史傳之世,不絕如縷。如朱熹、陸象山、胡五峰、張栻、呂祖謙、吳澄、程端禮、湛若水、陳白沙、王陽明、顧憲成、劉宗周、張之洞、康有為、梁漱溟、馬一浮、錢穆……指不勝屈,都是中流砥柱,與文化共存亡。其人格之光輝與對歷史之貢獻,誰能否認?若無他們所作之教育事業,則禮樂早亡,國人亦死。文化之道,不在典章、不在知識,而在精神、而在生命。此義,唯東方諸聖知之,可惜晚近西學東來,席捲天下,教育改制,而書院亡矣。今之學校,徒知考試,學生以得學位為鵠的。知識販賣,不過為謀生之工具;精神墮落,竟完全沉沒於現實。長此下去,人倫必變,家庭必變,社會必變,豈不痛哉!
然而,現實中無空間,即為仁人志士之空間;一念迴轉,便可以開天闢地。此義,我在嶽麓書院演講時言之,希望能引起共應,以略盡關切之情。書中五講,及途中答學友之問,九九年率諸生作「中國書院之旅」時沿途而說,內容皆環繞書院盛衰、文化變動及個人修養,初無定稿,由李錦招等諸君筆錄整理,再經我審閱而成。故若有錯漏,責當在我。時勢已不容怠墮,世之君子,關心中國教育與中國文化者,知我罪我,其鑒諒之!

    還沒有人寫書評喔,快來寫第一篇書評吧!

會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