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見台灣貧困田野調査專刊 - 在地議題 在地發聲

3.2 / 5
  • 語言:繁體中文

從身邊的人開始聊聊貧困的事情

吳佩玲(2030台灣無貧困推進協會 理事長)

好久以前我分享著到高中職校園進行青少年理財價值觀宣導時的畫面:
在非都市型學校校宣如果是最後一節課,經常會遇到學生在下課鐘響前已快速地收拾好書包、且臉上帶著急躁衝刺的表情在等待…等鐘聲一響起,有半數的人飛衝到門口,也會有一些人離開前還會不忘回頭大聲地說:老師,你的課很好,但我們沒錢,要趕著去打工賺生活費啦!

那時旁邊默默地聽故事的人說話了:30年前的台灣是大家一起窮,鄉村城市沒有太大的區別,現在不知道是怎麼樣了呢?我們要不要重新了解一下現在台灣貧困的狀況呢?

提起了這個心意後,這位桌邊人士後來成為支持無貧困協會成立最強力的推手和創辦人 - 他就是廖英智先生。他從雲林的貧窮鄉村生活開始,隨家人到台北讀書、成為律師也從事社會關懷工作,到現在在企業工作也還一路關心教育和社會議題。

凡事起頭難,在高雄成立協會後,擔任秘書長的憶如和我從接到這份龐大的責任就很頭疼,這個陌生的領域要如何開展?她想說誠意可感人,開始一通一通電話聯絡社福相關機構,但過程中幾乎是軟硬釘子扎了全身,因為大家一聽到協會名字就誤以為是詐騙集團的手法,是一個騙錢組織…

歷經多方挫折後,第一個支持者是協會附近的影印店老闆,他在印協會DM時看了介紹內容,他說你們在做很好的事情,要捐錢做好事。他的舉動讓大家燃起感動與勇氣--那就從身邊認識的人先開始滾動拜訪吧!

2015年創辦初期開始拜訪請益,如兒福聯盟、當代漂泊協會、高雄後勁中油遷廠促進會、高美醫專社工、彰化溪洲、宜蘭青農、苗栗苑裡掀海風工作室、台中勤和部落、屏東大社部落、台東魯拉克斯部落、宜蘭縣崗給原住民永續發展協會,以及南洋台灣姊妹會等關注推動在地議題的團體,交流了解在地工作的現況、與貧困的關聯,開展看待貧困議題的多方視野角度。

自2016年開始規劃執行以符合「在地議題 在地發聲」為目標的「看見台灣貧困生活與需求及培力計畫初探」,從2016年原本2個熟識的團體開始執行計畫(失業者生活適應協助計畫、寒溪部落日常中的貧困),逐年增加田野調查的合作團體。到2019年共計與7個合作團體合作;2020年增加農業及海線領域合作夥伴,共與6個團體合作;而2021年因疫情影響,有些機構因為人力不足或組織結束而停止合作,但同時我們也迎來了新的合作夥伴,共計5個合作團體;同年底協會評估此田野調查計畫階段性任務完成,結束調查工作。並於隔年開展青年貧困及兒少貧困為主的研究調查新計畫。

六年來,各個團體都帶來了不同的現場觀察與工作分享,每年的成果分享會更是增進成長和互相交流的重要時刻。2019年分享會中,討論要完成匯集過往數年的田野調查拍攝成紀錄片,2021年我們協力完成了「貧困的實況」田野紀錄片,在之後也陸續將紀錄片和貧困議題推展至大學校園與網路平台,讓更多年輕人關心貧困相關問題。

2021年起,我們期待這些豐富的生命故事和工作過程,不應只是躺在鐵櫃裡的資料集,又開始兩年多的田野專刊整理、補訪和編輯的漫漫路程。這本專刊裡集結了九個合作團體的故事介紹,有待業者議題/華人正念減壓中心、台灣當代漂泊協會、宜蘭縣崗給原住民永續發展協會、蔗青文化工作室社團、法人高雄市小鄉社造志業聯盟、屏東縣好好婦女權益發展協會、小農餐桌原住民農食料理工作室、達基力部落/傾聽敘事影像有限公司、南洋台灣姐妹會。

從原本看來不會變動的紀錄資料裡,因時光的變動,繼續流轉著不同的階段歷程,因著文字紀錄而看見生命中的立體性,有著成長的豐富性、遺憾的失落感,也有無可挽回的悲傷。脆弱多變的人生如是、貧困亦如是。

如果你打開了這本書,也就成為我們身邊的人。
邀請從你開始跟身邊的人聊聊貧困這件事,然後跟我們分享吧!

會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