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為的應該,其實都大可不必:停止「再加把勁」,突破生存困境

「しなくていいこと」を決めると、人生が一気にラクになる 精神科医が教える「生きづらさ」を減らすコツ

4 / 5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9786267172100

不做「需要做的事」,而是找出「想做的事」。

來自精神科醫師的放棄指南

  因為太在乎周圍的人而心力交瘁?

  明明一再小心卻總是不斷犯錯, 知道要「再加把勁」,卻越是適得其反。

  有生存困境的人並不是因為能力差或懶惰,而是因為「發展障礙」。

  並不是不夠努力,而是生來就如此。

  因為發展障礙而感到生存不易的人們,為了強迫自己配合他人而引起的「二度障礙」,導致更感到窒礙難行。所謂的「二度障礙」是指,因為生活環境所帶來的壓力所引起的第二次障礙。

  一旦出現二度障礙,人就會變得「對任何事物都提不起勁」「逐漸找不到熱愛的事物」「逐漸缺乏自信」「注意力變得低落」「容易感到疲憊」等。有時候甚至會出現,老是擔心有壞事將要發生的狀況,因而總是處於緊張狀態之中。

  人的能量是有極限的。在有限資源裡,試著重新找出你真心想要做的事、做了比較好的事、捨棄也沒關係的事。

  只要緩和內心那股「非得做什麼不可」的義務感,身體自然就會開始行動。

  「找出『不做也沒關係的事』並試著放手」,並不是逃避的做法,反而能專心尋找適合自己的生存方式。

  ★減輕「感覺活得痛苦」的訣竅

  不善於跟人打招呼

  ╳時刻記得要好好打招呼

  ○與人錯身而過時,看著鞋子

  臉盲而且記不得別人的名字

  ╳向他人隱瞞自己是臉盲與不擅長記憶名字的事

  ○向他人坦承「自己不擅長記憶他人名字」

  總是一不小心就犯錯

  ╳留意下次不要再犯錯

  ○請他人幫忙

誠摯推薦(依姓氏筆畫排序)

  王意中│王意中心理治療所 所長/臨床心理師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暢銷作家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本田秀夫

  信州大學醫學部附屬醫院兒童心理診療部部長兼診療教授。

  特定非营利活動法人NESTJAPAN 理事長。

  精神科醫師、醫學博士。1988年畢業於東京大學醫學院醫學系,歷經東京大學附屬醫院、國立精神暨神經中心武醫院後,在横濱市综合復健中心從事發展障礙的臨床診療與研究,長達20年。2011年,任職山梨縣立心理發展綜合支援中心的第一任所長。

  2014年信州大學醫學部附屬醫院兒童心理診療部部長。自2018年起,發表過許多有關發展障礙的學術論文,並擔任英國自閉症學術專門期刊《Autism》的編輯委員。

  日本自閉症スペクトラム學會會長、日本兒童青年精神醫學會理事、日本自閉症協會理事。2019年曾參加NHK電視節目《ブロフェッショナル 仕事の流儀》,蔚為話題。

  主要著作有《我只是與眾不同:10人中就有1人是泛自閉症者的真相》書泉出版社、《発達障害 生きづらさを抱える少数派の「種族」たち》(SBクリエイティブ)、共同著作有《最新図解 女性の発達害サポートブック》ナツメ社)。

譯者簡介

簡毓棻 

  畢業於東吳大學日文系。

  對於事物總是抱持好奇心,喜歡問問題。

  熱愛文字,希望藉由文字,將溫度傳遞給更多人。

目錄

前言

第1章 生存困境從何而來

01為什麼我總是感到窒礙難行

●你是否太過於想要配合他人

●人之所以會在意他人眼光的原因

●你有沒有「適度的安心」「適度的評價」

●就算被他人嫌棄,會有什麼損失嗎?

●再更自我中心一點也沒關係

02發展障礙有時也會讓人感到生存困難

●即使沒有獲得醫生診斷,有天生特質的人不少

●有時候,光靠自己的努力也無法克服

●與其克服自己的不擅長之處,不如找出「容易生存的方法」

03生存困難模式1太過於在意「微笑」

●總是被說話很多的業務員

●每件事都想要從頭到尾說明一遍

●把「不做也沒關係的事」當作是義務

04生存困難模式2分不清優先順序

●老是被指責「那不是現在該做的事吧」

●事先跟其他人預告「我一旦開始焦慮,就容易犯錯」

05生存困難模式3無法隨機應變

●「我的工作方式該不會是錯誤的吧」

●只要在被指責的當下自我反省就夠了

06生存困難模式4說著「正確言論」,對方快要站不住腳時

●「我才是對的!你錯了!」

●對方也有自己的狀態

●容易把注意力放在「事實與理論」上,而非在意對方的心情

07生存困難模式5不自覺地想要符合他人的期待

●就算是完美主義者,也有過不了的難關

●事情尚未結束前,犯幾次錯都可以

08生存困難模式6就算心裡不喜歡,也無法出口拒絕

●不經意地就說OK

●為了不被請託而轉換場所

●試著挑戰「減少一件該做的事」

Point把規則擺在協調性之前

●如此一來就不會輕易受人影響

●不要太在意他人評價。對於他人的評價充耳不聞也很重要

CASE 01每次在社交場合中都無法順利表達想法

CASE 02很難把意見說出口

CASE 03不善於跟人打招呼

CASE 04關係好的人很少

CASE 05不擅長與人聚會1最怕喝酒時的人際交流

CASE 06不擅長與人聚會2總是情緒高昂而失敗

CASE 07總是太在意他人的臉色

CASE 08臉盲而且記不得別人的名字

第2章 人際關係裡「不做也沒關係的事」

Point把規則擺在協調性之前

●如此一來就不會輕易受人影響

●不要太在意他人評價。對於他人的評價充耳不聞也很重要

CASE 01每次在社交場合中都無法順利表達想法

CASE 02很難把意見說出口

CASE 03不善於跟人打招呼

CASE 04關係好的人很少

CASE 05不擅長與人聚會1最怕喝酒時的人際交流

CASE 06不擅長與人聚會2總是情緒高昂而失敗

CASE 07總是太在意他人的臉色

CASE 08臉盲而且記不得別人的名字

CASE 09維持人際關係這件事本身就充滿壓力

CASE 10感覺只有自己跟其他人不同,內心有疏離感

第3章 工作上「不做也沒關係的事」

Point做不來的事,不要勉強自己

●意外發現,很多事「不做也沒關係」

●學會「自律技巧」與「社交技巧」

●尋找可商量的對象是非常重要的

CASE 01總是一不小心就犯錯

CASE 02無法收拾

CASE 03不擅長時間管理

CASE 04總是把不擅長的事擺到最後才做

CASE 05再怎麼忙都無法拒絕他人請求

COLUMN工作做過頭不見得是壞事

CASE 06工作做過頭,身體快要撐不下去

CASE 07招來失敗

CASE 08缺乏協調性

COLUMN就算做白工也不在意的日本社會

CASE 09老是惹怒他人,真令人難受

CASE 10想要辭職卻沒辦法辭職

第4章 日常生活中「不做也沒關係的事」

Point學會切換開關

●就算私生活有點紊亂也沒關係

●「想做的事」跟「應該做的事」之間的平衡

●難以取得「工作與生活間平衡」的狀況

●思考「樂趣與責任之間的平衡」

●以「想做的事」為最優先

●做不到的事直說「做不到」就好

CASE 01生活節奏亂了譜

CASE 02金錢觀念不佳

CASE 03對於服裝沒有概念

CASE 04容易感覺身體不舒服

CASE 05有時候會太過敏感

第5章 找出「不做也沒關係的事」,讓心情更輕盈

01持續做「試著做做看」「變得輕鬆」

●我小時候曾試著放手做做看的那些事

●試著意識到去調整「理想圖」與「目標」

●有時候與家人或朋友商量後,就能找到解決方法

02心情不開朗時,試著把重心擺在「心理健康」上

●當睡眠或飲食不順暢,有可能是能量不足

●身心健康門診請找精神科醫師或心理諮商師

03感覺「生存困難」的原因有時候可能起因於精神疾病

●一直覺得辛苦,請及早前往醫療診所就診

04「敏感的人」與「生存困難」

●具有發展障礙特質的人,有可能是過於敏感的人

●如果發現自己「太過在意他人」,就找人聊聊

05每個人的生存方式天差地別

●該怎麼做才能不受他人評價影響,自在地生活

●該怎麼做才能持續去做自已想做的事

●活出只屬於你的人生

後記

收回

前言

你是否曾發生過這樣的事呢?

  ●明明已經很小心了,工作上卻還是不斷犯錯。

  ●明明不想出口的話,卻還是說溜嘴,然後老想著「別人可能以為我很壞」。

  ●明明自己是對的,其他人卻不認同我。

  ●就算放假也感到惶惶不安,完全無法休息。

  不論再怎麼努力、如何絞盡腦汁想方設法,就是無法像其他人一樣過得順心。雖然明知道要「再加把勁」,但越是這麼想卻越是適得其反,實在太痛苦。

  本書正是專為具有上述狀況的讀者而寫。

  我是名在東京、橫濱、山梨、長野等地,執業長達三十年的精神科醫師。這麼多年來,我見過許多被「應該這麼做」所束縛、完全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無法輕鬆生活的人們。

  另外,內心遭受「想要跟大家一樣卻做不到」的想法所困擾的人也不在少數。「明明每個人的個性都不同,卻強迫自己要﹃跟大家一樣﹄,因為不能活得像自己而感到痛苦的人實在很多。我懷疑,我們平日不自覺地認為﹃非得要這麼做﹄的那些事,確實有其必要嗎?」

  這正是我提筆撰寫本書的契機。

  我年輕時也非常在意他人的眼光,不自覺會把「該做的事」優先擺在「想做的事」之前。

  然而,在我執業多年過後,想法開始轉變了,因為我知道,當人們隱藏了「真實的自己」,就會成為壓力來源。

  因此,我開始思考,那些「該做的事」真的是必要的嗎?我同時整理了自己那些「真心想做的事」「真正該做的事」,並改變了作法。

  譬如說,對於即使是沒什麼意願參加的聚會,我向來是來者不拒,但隨著每次我都表明自己不會喝酒後,邀約的次數竟然就大幅減少了。

  而當我無法即時回覆電子郵件,只要在事前跟同事們說:「有時候一忙起來,回信就會延遲。」同事們就會積極地給予協助。

  只要試著慢慢放掉那些「該做的事」,你就會發現,那些原以為會給他人帶來困擾的事,竟然出乎意料地完全沒有發生。

  倒不如說,與其耗費力氣在那些「非得好好做的事」上,改變優先順序後反而讓事情發展得更順暢。

  在我專精的精神醫學領域中,有個名為「發展障礙」的概念。

  我將在第一章中詳細說明,簡單來說就是,有發展障礙的人不擅長處理人際關係,對常人而言很容易就能做到的事,有時他們耗費相當多努力也還是做不到,因此對於很多事,他們總是抱持著打退堂鼓的想法。

  事實是,這樣的狀況並不是因為不夠努力,而是生來就如此。

  具有這樣強烈特質的人,如果被迫太過於配合周遭的人事物,反而會處處碰壁、凡事不順,倒不如善用他們的特質與他人往來互動更容易活得暢快。

  再者,那些因為發展障礙而感到生存不易的人們,大多不是由於天生特質導致的,反倒是為了強迫自己配合他人而引起的「二度障礙」,導致他們感到窒礙難行。所謂的「二度障礙」是指,因為生活環境所帶來的壓力而引起的第二次障礙。

  一旦出現二度障礙,人就會變得「對任何事物都提不起勁」「逐漸找不到熱愛的事物」「逐漸缺乏自信」「注意力變得低落」「容易感到疲憊」等。有時候甚至會出現老是擔心有壞事將要發生的情況,因而總是處於緊張狀態中。

  為了防止二度障礙產生,旁人最好能夠依據當事者的天生特質細心因應,或是根據他本人的需求給予協助。

  長年來,我與為數不少的那些因為煩惱於無法跟一般人往來互動的個案相處。

  我發現,懷抱這些困擾的人們當中,有許多人容易傾向於這樣的想法:「我看大家都能做得這麼好,我也要跟他們一樣才行。」

  如果奮起努力後獲得好的成果,那倒是沒問題,萬一努力這件事本身就為他們帶來痛苦,不少個案就會從試圖克服不擅長的努力上,轉而尋求「容易生存的方法」上。

  而所謂的「容易生存」,重點在於,要從「應該要做的事」中,找出「不做也沒關係的事」,讓自己從中找到自處之道。

  本書正是要跟各位介紹,我與感到生存困難的個案們互動後找出一套「不做也沒關係的事」的方法。

  如果你已經了解自己的生存方式,在遭遇困境時,這套方法能幫助你不用獨自面對,能不勉強自己地尋找他人協助,我認為這是非常重要的。

  要能對於「想做的事」感興趣,並且持續下功夫努力,以發揮自己最大限度的能力。同時也要能理解,對於「該做的事」要秉持「在能力所及的範圍內努力就好」的想法。

  萬一遭遇自己不擅長的事物時,懂得尋求其他人的協助,與他人共同超越難關。如此一來,就能在與他人一起合作的過程中,逐漸放掉那些對於「不做也沒關係事物」的執著。

  從此理解自己,不忽視自身的心情,就這麼直率地生活下去。

  如果能做到上述的生活方式,我想,覺得活得很痛苦的狀況也會消失無蹤的。

  請各位務必善用此書,找到你「不做也沒關係的事」,並重新思考你真正「想做的事」。

  請放下肩上沉重的負擔,我誠心希望各位從明天開始都能過得更輕鬆一些。

本田秀夫〈精神科醫師/醫學博士〉

會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