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祕境》作者最新長篇力作
地球萬物共同譜寫的樂章,訴說著遠古以來生命的演化和變遷、美麗與哀愁……
本書是一支以生命的音符鋪寫而成的交響曲。書中文字令人著迷、痛心,卻又優美動人。
——普立茲獎得主、《第六次大滅絕》作者 伊麗莎白.寇伯特(Elizabeth Kolbert)
國立臺灣大學外文系教授 黃宗慧——專文導讀
金曲獎大自然音樂製作人.風潮音樂總監 吳金黛
牙醫師.作家.環保志工 李偉文
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助研究員 林子皓
野地錄音師.台灣聲景協會創辦人 范欽慧
科普作家 張東君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館長 焦傳金
金鼎獎科普作家.生態教育工作者 黃一峯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助理教授 黃俊嘉
國立清華大學生命科學系助理教授 黃貞祥
——感動推薦(依姓名筆畫序)
得獎作家暨生物學家帶你從億萬年尺度聽見自然,
探索地球之聲的源起、演變與未來……
雨林中的唧唧蟲鳴,沼澤地裡的呱呱蛙叫,說明了演化的創造力;落磯山脈和巴黎街頭的鳥兒,詮釋了動物如何學習鳴啼,如何適應新的環境;大海裡,我們聽見了與自己大相迥異的槍蝦、蟾魚和鯨魚等生命之間的親緣。各大陸的動物聲響如此不同,演示了板塊構造的深遠影響、動物族群與其在世界各地遷徙的悠久歷史,以及審美觀的新奇演變。
哈思克從動物的鳴唱、舊石器時代洞穴的長毛象牙笛,一路談至現代音樂廳裡的小提琴和耳機裡的電子音樂,讓我們明瞭人類的音樂和語言也是生態與演化故事中的一員。然而,地球上的許多聲音卻也因為受到我們的忽視與慾望侵蝕而不復再現。
哈思克在本書中再次以詩意的文字,引領我們前往遭到威脅的森林、飽受噪音侵擾的海洋和喧鬧的都市,闡述自然之聲的消逝不只象徵生命的終結,也代表著感官豐富性的縮減,更邀請我們不忘靜心聆聽,並有所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