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力重重的海底輝煌
菲律賓的珊瑚既美麗,又有豐富的多樣性。然而,在氣候變遷與當地長久以來的破壞性捕魚下,珊瑚礁生態系受到了嚴重的損害。以旅遊業或養殖業作為替代生計,或許能延緩珊瑚礁的消失。
撰文/ 甘迺迪. 沃恩
攝影/ 大衛. 都必烈、珍妮佛.海斯
從野外走入城市的動物
從黑熊到郊狼,現在有許多聰明的野生動物選擇走入城市生活。
撰文/ 克莉絲汀. 戴拉摩爾
攝影/ 寇瑞. 阿諾德
我們在這裡
北美各地的原住民正重新奪回主權,掌控自己的土地,決定自己的未來。
撰文/ 查爾斯. C . 曼恩
攝影/ 奇里. 傑恩
復興羅馬大道
義大利正在修復阿庇亞古道,希望打造出一條穿越歷史的朝聖之路。
撰文/ 妮娜. 斯托克利克
攝影/ 安德烈. 法拉奇塔
【編者的話】
國家公園半世紀
二十多年前起,我的採訪工作讓我有機會造訪和報導許多國家的國家公園,包括美國、加拿大、澳洲、紐西蘭、南非、波札那等,我對這些景觀壯麗、自然資源豐富、管理人員專業的國家公園產生由衷的羨慕和敬佩。
我尤其印象深刻的是,在這些公園裡人與自然的關係似乎和諧融洽。有了國際知名國家公園的體驗,我也做了一些國內國家公園的報導,包括墾丁的珊瑚白化事件(比較了澳洲大堡礁的珊瑚礁管理)、玉山國家公園的林火事件(比較了黃石公園對林火的態度)等,當時臺灣最早的國家公園(墾丁)也才十來歲,不論是管理者或是遊客,都還在摸索國家公園的美好理念如何在這片土地上落實。
今年以來我有了較多機會造訪國家公園,突然有了耳目一新的體驗。兩、三個月前,我在玉山國家公園塔塔加遊客中心附近的停車場,準備晚上拍攝星空。由於到得早,我在車上休息。兩隻黃喉貂從草叢竄了出來,看見車子又鑽了回去。不一會兒來了一群近30 隻的臺灣獼猴,牠們好整以暇地在停車場附近覓食、打鬧。這期間有幾位登山客經過,他們與猴群保持距離,只是拿出相機拍照。其中一隻猴子看見登山客掏口袋,突然大叫了一聲撲上來,幾人嚇了一跳,但僅僅是快步走開,獼猴也識趣地走開了。猴群離開後,我準備打開折疊桌放置拍照器材,突然來了一輛警車,警察客氣地跟我說有民眾舉報,晚點再拿出來吧。
當晚下半夜起雲又起風,拍攝並不順利,但是山林之間星空之下仍然讓人心曠神怡。我不禁想,這樣的國家公園與我曾經體驗過的許多國際知名家公園相比,確實已不遑多讓。遊客謹守分際,野生動物怡然自得,管理者適如其分。
《國家公園法》通過50 年了,我們的國家公園和訪客在這半世紀以來有了長足的成長。當然,國家公園仍面臨許多挑戰,包括保育與遊憩如何取得平衡、愈來愈多的個人與團體想用各種各樣的方式來利用國家公園、國家公園與地方社區或原住民間的衝突,以及國家公園除了保育和管制,能否給社會更積極的教育與價值,這些都需要我們進一步探索與辯證。
在本期雜誌中,我們特邀長年研究國家公園的學者林俊全和營建署國家公園組謝偉松及其團隊撰文,探討臺灣國家公園成長的歷程與對未來的期許。未來,我們將對國家公園的議題做更多深入的探討,希望讀者繼續支持《國家地理》雜誌中文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