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監的話
笑聲與汗水交織的Summer Fun Time
初夏,就在歌劇院周圍豔黃風鈴木和潔白流蘇花盛開又凋落之後,隨著暖熱的空氣匍匐到來。
雖然臺中市政都心轉移至歌劇院所在的西屯區,但近年來舊城區的景觀經過重新規畫與整修,漸漸地散發出屬於這個城市獨有的醇厚風味。夏季刊《大劇報》採訪參與舊城規劃的重要成員:臺中在地的謝文泰建築師,其古蹟修復與文化資產活化經驗豐富,為臺中火車站附近的「綠空鐵道1908」賦予新生命,也因而保留了屬於臺中人共有的鐵道回憶。
封面故事「喜劇之城」則記錄了臺中藝文質地的轉變。歌劇院成立之後,產生群聚效應,藝文人才紛紛返鄉,各種藝術聚落一一成立。其中,西屯的群島藝術園區,前身是金馬紙器廠,因為郭永芳「想要做比較少人在做的事」,這座標榜「一個人很自由,一群人有力量」既可供藝術家駐地,又可展、演的藝術空間於焉產生。在這裏讓大眾無壓力親近展演的觸媒就是「喜劇」。臺灣當代喜劇演出型態肆意奔放,有來自歐美的脫口秀(Talk show),也有源於日本漫才(Manzai)的影響;可在劇場,也可在咖啡廳、俱樂部、酒吧等非正式劇場上演,多元場域拉近了與觀眾的距離。透過採訪臺中第一個脫口秀團體「來福洞洞么」龍哥──黃志弘與他的夥伴,漫才團體「現點現做」的哈利與慶慶,及「好好笑女孩」劇團的洪阿花,剖析臺中這座新興「喜劇之城」的在地經營與人才培育,創造了臺中風味的喜劇演出。出身臺中豐原,揚名國際,曾在歌劇院NTT+不藏私講堂發聲的插畫家鄒駿昇及在臺中開設「小路映画」藝文空間的策展人黃米露,分享在城市裡的不同角落,栽下繁花似錦的藝文奇花異草的來時路。
本季《大劇報》精彩回顧專題有歌劇院第一屆駐館藝術家布拉瑞揚《沒有害怕太陽和下雨》的演出,及從手中、影中與幕後三個層面,探討甫於今年NTT×TIFA落幕的《光年紀事:臺北─哥本哈根》中彰顯出科技與劇場的微妙關係。
夏日是Fun time,是爽朗笑聲與淋漓汗水交織的季節,讓我們隨著這一座城市的四季更迭,持續與藝術為伍,開懷歡笑!
臺中國家歌劇院藝術總監 邱瑗
【目錄】
04 精彩回顧
太平洋的風,微涼而溫存的記憶
《沒有害怕太陽和下雨》
喜劇之城
12 龍哥與他的快樂夥伴
臺中第一個脫口秀團體來福洞洞么
16 燃燒殆盡也還是要做表演
臺灣最(沒)有默契的漫才團體現點現做
20 給我一個舞台,我就站著
喜劇演員洪阿花
24 給脫口秀與藝術家一個容身空間
大隱隱於市的群島藝術園區
創作者
28 描述的藝術
訪插畫家鄒駿昇
臺中人
36 緬懷過去是為了朝向未來
謝文泰與他構築的臺中地景
臺中好藝聞
42 黃米露與她的小路映画
串起插畫家的夢想小路
歌劇院藝景
44 劇場與科技的張力
《光年紀事》裡的技術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