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地理雜誌2022年02月號

4.6 / 18
  • 語言:繁體中文

聖母院浴火重生
這座大教堂在2019年4月仍在悶燒時,法國領袖們已矢言要在2024年前完成修復。隨著修復工作的進展,《國家地理》雜誌獲得絕佳的機會進入現場,見證各種努力。
撰文/羅伯特.昆濟格
攝影/湯瑪斯.范胡崔夫
繪圖/費爾南多.G.巴蒂斯塔

適應高手
坦加尼喀湖的慈鯛可能是展現多樣性的典型魚種,有各種不同的大小、顏色與行為。
撰文/娜塔莎.黛莉
攝影/安吉爾.菲托

歷史性的攀登
一支全部由尼泊爾人組成的團隊辦到了許多人認為不可能之事:在冬季登頂世界第二高峰。
撰文/弗瑞迪.威爾金森

栽種更友善環境的農作物
氣候變遷對農作物造成的傷害,可以透過顯微鏡窺知一二,並嘗試思考解決方案。
撰文、攝影/羅伯特.戴許

蘇丹的前世今生
新世代的蘇丹人發掘榮耀的過往,也面臨不確定的未來。
撰文/克莉絲汀.羅密
攝影/妮可.索貝奇

 

【編者的話】

我們要留下什麼? 
文化遺產一旦消失就永遠不復存在,就像生物的物種滅絕了一樣。今日,許多建築與考古遺址正在以驚人的速度遭受破壞甚至陷入險境,它們受到各種威脅,像是威尼斯因海平面上升而淹沒、泰姬瑪哈陵因為空氣汙染而變得不再潔白、吳哥窟因大量遊客造訪而毀壞、都市發展危及了埃及吉薩金字塔、敘利亞的帕邁拉古城受到戰火波及。還有意外災害。

在這一期雜誌,我們要探究重建巴黎聖母院的尖塔與屋頂是一項多麼艱鉅的任務,聖母院是塞納河畔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之一,在2019 年4 月的大火之前,每年吸引1200 萬名遊客造訪。透過攝影師湯瑪斯.范胡崔夫的鏡頭、繪圖師費爾南多.巴蒂斯塔的作品,以及羅伯特.昆濟格撰寫的故事,我們將帶領讀者探索重建工作的幕後情景。你將會看到大火燃燒後的灰燼如何清除、小聖堂如何修復,以及雕像如何搶救下來。

你也會看到文化遺產面臨棘手的問題,如同昆濟格在文中寫道:「過去的哪些部分是值得保存並傳承給下一代的?對於祖先創造的事物,我們負有哪些責任?我們可以從這些創造物中得到何種力量與安定?反之,這些創造物何時會變成負擔,讓我們無法設想自己的未來,無法創造我們自己的世界?」

人類在不同的地方以不同的方式回答這些問題。德國德勒斯登的聖母教堂是一座18 世紀的巴洛克式建築。1945 年2月,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勒斯登遭到英美盟軍最具破壞性的轟炸,整座城市幾乎夷為平地。戰後,東德則保留轟炸後的廢墟作為紀念。不過,德國統一之後,聖母教堂在捐助者的支持下開始重建並使用舊建築石塊象徵和平。

柏林的威廉皇帝紀念教堂同樣在二戰轟炸中損毀,卻有不同的命運,德國人刻意把教堂鐘樓上的尖塔殘骸保留下來,作為警世紀念。巴黎聖母院的重建如同德勒斯登的聖母教堂,要盡可能回復到原來的模樣,包括使用原本用來建造屋頂的有毒金屬:鉛,這項選擇惹來了爭議,然而對於如何修復與保存這座歷史建築,未來必定有更多爭論。

在《國家地理》雜誌裡,對於如何保存文化遺產,我們不要「正確」的答案,我們要做的是持續關注文化遺產以及對人類過去、現在與未來的重大意義。

會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