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離開的時候想穿什麼顏色的衣服?

엄마는 죽을 때 무슨 색 옷을 입고 싶어? 90대 할머니, 70대 엄마, 40대 딸, 모녀 3대의 인생 결산 한판 수다

4.4 / 26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9786269526635

  一本和媽媽一起以生死話題書寫的小書

  「媽,我們現在開始提早去看哪裡有喜歡的長照中心怎麼樣?」

  「像看房子一樣?這麼一想,長照中心也算是我住的房子啦,哈哈哈。」

  「如果我失去意識被送到加護病房的話,不要無謂的替我延長生命,這段時間不是看過很多了嗎?心臟停止跳動時,使用心肺復甦術;無法呼吸時,插管連接呼吸器救命。我絕對不要用那些東西!」

  「嗯?妳是說不要插管治療?」

  不堪日夜照護外婆的媽媽,一場暫時逃離疲憊身心的旅行

  七十多歲的媽媽與四十多歲的女兒,一點一點開啟的重要對話

  原本一個人也能活得好好的90歲奶奶忽然得了阿茲海默症,

  70歲的媽媽與其他六個兄弟姊妹,開始了二十四小時輪流照顧生病奶奶的日子。

  作者在看著母親照顧奶奶的過程中,記錄下照顧年邁父母所需要做的心理準備。

  透過祖孫、母女三代的真實照護歷程,看見不同世代的母子面對臨終觀念與生死態度,

  作者見習了母親如何照顧自己的母親,理解與聆聽母親期望的老後生活,

  也預習了自己該如何從容面對終將到來的死亡。

  ════════════════════════════════════

  對既熟悉又陌生的家人,你會談論死亡這個重大議題嗎?

  這本記述日常的小書,將成為開啟重要對話的禮物

  ════════════════════════════════════

  患有失智症無法自理的外婆

   ╳

  正在為自己物色養老中心的媽媽

   ╳

  察覺日常中缺乏死亡教育的女兒

  家家有本難念的經

  細碎龐雜的家族議題

  ☏ 怎麼讓舅舅阿姨們心甘情願的輪流照護

  ☏ 外婆人不肯丟棄的物品堆積如山

  ☏ 只能用呼吸器維持的生命要不要繼續

  ☏ 失去記憶的人生是什麼

  ☏ 老後難道就不能擁有夢想了嗎

  ☏ 得到絕症要不要告訴親人

  ☏ 媽媽想要怎麼樣的葬禮

  ☏ 遺體或器官捐贈後想要葬在哪

  我開始好奇

  媽媽為外婆準備的最後一份禮物是什麼

  起初想送給媽媽一份好的人生結局作為禮物,

  所以這本書以「送給媽媽的死亡」為題開始,

  但越寫越覺得好像顛倒過來了,

  和媽媽聊天的過程中,反而是我收到了禮物。

  本書精選摘句

  ▢▢▢

  母親好似從外婆的人生盡頭裡,看見生命中活著的日子比起剩下的日子來得更少,

  隨著母親談論的話題越深入,為原先看不見的死亡穿上一件件具體的衣服。

  ▢▢▢

  媽媽從外婆身上勾勒出人生最後的光景,

  而我也在不知不覺中,看著這樣的媽媽描繪自己的晚年。

  ▢▢▢

  面對死亡沒有正確答案,但是每個人都有各自的解答。

  隨著平時討論對死亡的看法,一點一點的感受到與家人修復關係的幸福。

  ▢▢▢

  不論空間或是設計,都帶著「年輕才是正常,而年老不是」的負面訊息,

  稍微環顧周遭,就會發現隨處存在這樣的狀況。

  ▢▢▢

  有用的東西在生前送給別人的話才是禮物,

  媽媽說她已下定決心要趁頭腦還清醒的時候,先將到時可能成為被丟棄的遺物整理好扔掉。

本書特色

  ☺《我離開之後》「媽媽離世指南」的務實版

  《媽媽離開的時候想穿什麼顏色的衣服?》既務實又平凡,

  是成長在亞洲家庭的我們,經常在親友鄰里間能聽聞的故事。

  內容寫實鮮活,能帶來共鳴,也能療癒身在其中的親屬。

  ☺輕鬆易讀的插畫散文集

  這是一本第一人稱的插畫散文集,卻訴說著老後生活與死亡的沉重話題,

  舉重若輕的帶領我們鼓起勇氣面對自己與親人(特別是家中長輩)可能到來的離別。

  ☺失智、臨終照護、老後生活

  Netflix熱播的韓國劇集《我是遺物整理師》,與疫情帶來的死亡氛圍,

  讓我們逐漸關注如何面對死亡議題的相關需求。

  ☺不只是事件分享更是行動呼籲

  作者因這個事件,察覺死亡相關議題的重要與缺乏,投入並開設了全民死亡教育的機構,

  並寫下這本書希望成為每個人與自己重要的人討論如何好好死亡的橋樑。

作者簡介

申昭潾(신소린)

  曾在為機器注入生命的「機械設計」領域擔任九年多的兼任教授後,因關注「規畫人類生與死」重新攻讀教育學,設立了終身教育學院。

  相信不只活著,死亡也必須經由正確的規畫才得以幸福。秉持此信念,現已為人類而非機器制定教育計畫長達五年。目前持續研究、發展市民的死亡教育,與學生的「校園裡的死亡教育」等計畫;於善終及生涯規畫領域中栽培後輩,探討「從終身學習的觀點所設計的死亡教育對本人及他人的影響」。

  儘管活躍於學術及社會,卻是個常常被媽媽斥責為「連電話都不常打」的平凡女兒。因為一場與照顧外婆失智症期間短暫放假的母親所進行的獨特對話,認為自己疏於完成身邊重要的人的人生,所以寫下這本書,希望與大家分享看重某個人的死亡即是深愛對方的人生。

手寫字│劉秝緁zz

  九零年生的台北人,文字的打工仔。在疫情嬰兒潮中成為母親,開始編輯一本屬於家庭的雜誌,以此研究父母與小孩的連結,還有當媽媽的方式。

譯者簡介

曹雅晴

  臺灣大學圖資系畢。書的工作者,曾任書店、出版社企劃。喜愛閱讀,遊走在文字與圖像之間,未來希望擁有一間充滿繪本的書房。因為想理解音樂、節目裡的語言宇宙,開始學習韓文。每天例行的三件事:吸貓、嗜辣跟作夢,譯有《BTS THE REVIEW當我們討論BTS》。

會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