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老師月刊2021年10月/526期

0 / 0
  • 語言:繁體中文

跨越疫情反覆,跨越時空
張老師月刊最重要的出刊目的就是,對生命、生存的探索、認知,同時協助大家找到人生方向及目標。

這一期也不例外,我們對於像藤蔓一般纏繞在整個世界的疫情,在疲憊的抗爭之餘,也準備了許多心靈儲糧──用跨越的力量整合不同的生存界域/認知板塊,包括了跨空間(旅遊)、跨題材(異世界動漫)、跨物種(賽博格)、跨性別(偽娘)、跨時間(「自證預言」的社會心理學)、跨生死(超個人心理學)等6種可能的穿越/跨越方式。

在封面故事部分,許妮婷指出了疫情時代加速了旅遊業的演變,在實體旅遊之外開闢出不同的旅遊想像空間。而陳亭亘則剖析了諸多穿越異世界的動漫,其實是現代人逃遁的隱喻。在賽博龐克(Cyberpunk)不衰的流行背後,謝慧青為我們梳理了關於賽博格(Cyborg)這種人機混生體的思想源流。馮溧自述跨性別認同的心路歷程,提示我們在性別框架之外,最重要的是能夠欣賞他人真實的自然樣貌,成為他人生命中的燈盞。楊雅筑描繪出信念與改變之間的關係,並著重於用微小的練習、嶄新的方法來拆解自證預言效應。最後,陳姿瑾嘗試從超個人心理學的角度重塑生離死別的經驗,以壯大靈魂的韌性。

至於專欄部分,林上能分享了年輕男生威豪罹癌後人生低谷的狀況。威豪曾想對夢中人說:「我沒有在追趕你,也沒有人在追趕你。慢下來吧!」這話也彷彿是在對他自己說,終於威豪放緩腳步,告訴自己:「前方有鴻溝,停下來觀察一下,搞不好繞個路走就好啦,不一定要跳過去,對吧?」顯然,我們可以得到一個結論:「路是自己走出來的,當然,也可以不走。」

廣梅芳提出了「保持物理距離,拉近社會距離」這個概念。因為疫情,使得很多事情和人物都變得疏離,人與人之間那種孤獨感日漸加重。因此,廣梅芳教大家如何找到「心靈避難所」,才不至於製造出更多心靈問題。畢竟人類是群居的動物,避免孤單是心理健康非常重要的一環。

劉冠妏的榮格電影分析是以《菊次郎的夏天》這部電影強調「光與影的遊戲」。導演和男主角北野武看似在追尋父親的影子和理解,實際上卻是包含對母親的依戀,透過鏡頭表露無遺。電影對男孩從男人的蛻變歷程娓娓道來,特別引人入勝。

在各種或人為或天成、或遙對或重合的畛域之間,《張老師月刊》希望幫助大家尋獲內在的力量,跨越這疫情蔓延的第二個秋天。

張老師文化總編輯 梁志君

    還沒有人寫書評喔,快來寫第一篇書評吧!

會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