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雜誌 第730期 2021/08/25

3.5 / 2
  • 語言:繁體中文

600萬人悄悄踏上無人知曉的凋零旅程
孤獨.死

新冠疫情爆發後,不斷傳出有人獨自在家中死亡被發現,染疫重症者更多因防疫的理由,一個人孤零零在醫院中過世。染疫雖可怕,但孤獨死卻直指現代人內心最深的恐懼,也是不得不然的寫照。
韓劇「我是遺物整理師」藉由遺物整理公司move to heaven揭開韓國孤獨死的狀況。2018年,日本統計,每年有2.7萬人孤獨死,每3小時就有一人在無人聞問中過世。

在台灣,類似狀況不時可見。「孤獨死的新聞偶爾出現,大家看過就忘了。但其實在台灣,這種事情一直在增加,尤其是最近一、二年,」第一線的警務人員說,大家多以為貧窮、沒有小孩的老人才會孤獨死,實際上有部分比例是35至65歲的中壯年男性,有的結過婚、有小孩,經濟狀況也還足以維持生計,卻因為長期處在孤立狀態,在家因故過世經過一段時間才被發現。

孤獨死真正的成因有三,家庭結構轉變、親緣淡薄、人際疏離等等。

每一個孤獨死的發生,都可能我們未來的寫照。造成此一現象的關鍵在於社會結構的變化,可能原因包括未婚人口增加、未與子女同住、缺乏經濟來源、中年離婚率增加、個人特性、老老看護、健康壽命與平均壽命等。

已進入高齡社會的台灣,即將在2026年邁入超高齡社會,家庭結構產生劇烈變化,從核心家庭走向單人家庭,孤獨走向終點的風險大增,根據內政部統計,2020年單人家庭多於301萬戶,超過核心家庭254萬戶,單人戶中60歲以上超過百萬戶(38.8%)。 若再加上單親家庭86萬戶(約217萬人)、祖孫家庭16萬戶(約55萬人),為數更可觀,高風險總人數就有將近600萬人。另一方面,若僅算獨居老人和老老照護戶數,也在2020年突破百萬戶,達104萬戶。

面對家庭結構的劇烈改變,政府政策需更為全面因應,從生活需求的滿足,走向自主、自尊。既有的社會福利政策,多為中低收入戶使用,卻無法顧及中產階級的需要,學者提出要讓人有生存的動力、有自尊的生活,需要社福、勞動、教育等政策同步進行,如促進中高齡就業、企業啟動職務再設計,以及公共空間的開放促成跨世代共融等。

    還沒有人寫書評喔,快來寫第一篇書評吧!

會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