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視無益競爭 撫平焦慮
現代人的焦慮應該已經成為「世紀之症」了,似乎每個人都逃不過這種精神壓力。八月號的張老師月刊就探討焦慮現象,透視碎片化時代湧進的各式訊息所造成的龐大壓力和無益競爭,由心理師們提出的各種做法,幫助大家撫平這個嚴重的問題。
本期的主企我們邀請到了蘇品嘉、馬度芸、丁橚、金音如、黃政昌和黃暄文六位專家從資訊面、關係面、孤獨面、創傷面、身心面和藝術治療面,全方位分析焦慮的本質及如何與之相處,以達到「撫平焦慮」的目的。
舉例來說,丁橚在〈勾勒孤獨的一角〉一文中,運用心理劇的概念,在描繪的過程中,把焦慮透過孤獨表現出來的樣貌勾勒出來,並完整表達,讓我們可以透過孤獨,多懂一些照顧自己的方式。
而專欄部分,汪士瑋的〈我可以下班嗎?談遠距工作中的自我調適〉一文,則是探討居家上班,工作變成生活的一部分,你需要好好思考一下,怎麼讓自己保持正能量,維持產能並且保持生活步調的舒適。
黃素菲的〈在家的功課〉說明疫情後長時間在家,生活空間的擠壓,更壓縮了個人的心理空間所導致的焦慮和壓抑如何疏導。其實,這正是重新和自己相處最好的機會。因為,「不能跟自己好好相處,就很難跟別人好好相處。」
至於李島鳳在〈駕馭你的感受〉中提出了「倖存者罪惡感」這個問題,同時強調「如果我們允許自己停留在憤怒之中,去經驗這憤怒,或許憤怒被看見與接納之後,隱藏在憤怒背後未完的生命故事,以及種種感受,便會隨之浮現,於是我們就能明白在自己身上發生了什麼。」這應該正是我們對自身感受最好的梳理。
另外,令人尊敬的88父親節也在這個時節。李文媛在〈父親~我一生中最親愛的關係〉一文中即用感人至深的筆觸,刻畫出女兒對父親生命情懷的體會,和思考接納父親真實而全面的人格特質,由此感受到「父親的愛」。這不啻是對父親另一種「背影」的感懷,值得一讀。
八月的台灣,或許疫情未消,但張老師文化持續線上和線下服務不停止,請隨時關心我們的相關活動和訊息,讓我們陪伴大家一起度過這些艱辛歲月,等待黎明。
張老師文化總編輯 梁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