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地理雜誌2021年07月號

4.6 / 16
  • 語言:繁體中文

當世界熱到讓人活不下去

本世紀不斷上升的高溫,可能會迫使數百萬乃至整個地區的人口離開他們的舒適區。
撰文/ 伊莉莎白. 羅伊特

不平等的庇蔭
洛杉磯較貧窮區域的樹蔭較少,使得這些區域的人民暴露於高溫風險中。
撰文/ 阿拉漢卓拉. 伯倫達
攝影/ 艾略特. 羅斯

世界最高處的淘金夢
在安地斯山脈最高聚落開採金礦,不僅傷害礦工健康,也對環境造成破壞。
撰文/ 芭芭拉. 弗雷澤、赫德嘉. 威勒
攝影/ 塞德利克. 傑貝耶

可長可久的保育之道
肯亞北部的一種社區保育模式,使他們較能承受疫情大流行造成的影響。
撰文/ 崔斯坦. 麥康諾
攝影/ 大衛. 錢斯勒

垃圾場裡的無價化石
在西班牙一處垃圾掩埋場新出土的化石,其中許多是廣義的人猿祖先,即大猿與人類的前身。
撰文/ 珍妮佛. 平柯斯基
攝影/ 保羅. 維佐尼

 

【封面故事】

當世界熱到讓人 活不下去
人體演化出來的散熱方式主要有兩種:血管擴張,把熱帶到皮膚,讓熱可以散發出去;以及把汗水排到皮膚表面,藉由蒸發使皮膚冷卻。當這些機制失效時,我們就會死亡。這聽起來直截了當,卻是個一連串崩壞的複雜過程。

當中暑的病患體內溫度上升時,心臟和肺臟都會更用力運作,以保持擴張的血管充血。到某一刻,心臟會無法繼續維持。血壓下降,引起暈眩、腳步不穩以及口齒不清。鹽度下降,肌肉痙攣。許多病人意識不清,甚至陷入譫妄,並不會意識到自己需要立即協助。

當血液湧向過熱的皮膚,流入器官的血液會減少,因此觸發各種會破壞細胞的反應。有些病患在體內溫度僅攝氏40度時就死了;有些人即使體溫高達攝氏42度,還能撐好幾個小時。非常年幼的人和年長者的預後通常比較糟。即使比較健康的長者,也有很明顯的劣勢:汗腺會隨年齡縮小,也有許多常見藥物會使感官變得遲鈍。患者通常不會覺得口渴到需要喝水。身體不再流汗,因為體內已經沒有多餘的水分;相反地,有時候還會發抖。

此時,比較虛弱的人可能會心臟病發作,但身體好一點的可能會持續出現視野狹窄、幻覺等症狀,或許還會想脫掉衣服,因為神經末梢會變得極度敏感,使衣服感覺起來就像砂紙。這時候,昏倒是一種解脫,因為血管已經開始失常。接著失常的可能是包括心臟肌肉在內的肌肉組織。一旦消化道開始滲漏,毒素就會進入血液,引發循環系統最後一搏的大規模凝血反應,會更進一步危害重要器官――腎臟、膀胱、心臟。死神已在不遠處。
(未完待續,請見本期內容)

會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