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專題:天災應變計劃
若果說,武漢肺炎終於讓我們醒覺,政府應對疫情的決策,優先考量的是政治上的管治目的。那病毒以外,我們亦應好好檢視其他的例外狀態。今期封面專題便是爬梳政府的各類應變文件,其中A冊,便整理了《天災應變計劃》,以水災、火災、風災及山泥傾瀉為例子,探討權力如何透過天災得到強化及延展。
// 每當發生嚴重事故,政務司司長會設立一個由相關主要官員構成的督導委員會,但委員會並不負責實務上的應災指揮工作,而是擔任監督角色。原因是,各部門已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應對措施,針對災害事況,展開救援或援助。但正如《聯合國國際減災戰略策略》所指,受災地區無法單靠自身資源應對時,便會涉及不同部門甚至地區之間的合作。所以,《天災應變計劃》並非一套全新的應變系統,而是透過設立上層架構,監督跨部門出現的合作問題,協調涉及權力重疊、指引差異的衝突。
災難作為一種附加在社區上的超重狀態,由於超出日常所承擔,將問題由部門延伸至跨部門,藉由上層架構,將各個部門綑綁在一起,強調政府作為一個整體應付災難,責任與過錯亦落在每個部門身上,沒有人能夠獨善其身,但亦沒有人會被單獨追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