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地理雜誌2020年11月號

4.3 / 7
  • 語言:繁體中文

疫情中的生活樣貌
新型冠狀病毒襲擊了2020年,從疫情爆發以來,它已經改變了我們的出生、生活以及死亡。

醫療危機:比利時
高負荷的醫療團隊照顧COVID-19患者,傾聽他們的恐懼。一名護士說:「如果我不做,誰來做?」
撰文/辛西亞.戈尼 CYNTHIA GORNEY
攝影/塞德利克.傑貝耶 CÉDRIC GERBEHAYE

生活變調:印尼
這波全球疫情填滿了墓園、清空了街道,不過民眾仍會為不可或缺的事物冒險出門:參加宗教節日、領取紓困物資。
撰文/辛西亞.戈尼 CYNTHIA GORNEY
攝影/穆罕默德.法德利 MUHAMMAD FADLI

封城之痛:約旦
嚴格的隔離措施抑制了死亡人數,但失業與貧困的情形卻增加了,對難民猶如雪上加霜。
撰文/辛西亞.戈尼 CYNTHIA GORNEY
攝影/摩伊西斯.薩曼 MOISES SAMAN

貧富鴻溝:肯亞
在奈洛比,新冠病毒在富裕的住宅區和貧窮、擁擠的街區造成的衝擊,看起來並不相同。
撰文/辛西亞.戈尼 CYNTHIA GORNEY
攝影/妮可.索貝奇 NICHOLE SOBECKI

 

【編者的話】

面對重整中的世界
撰文:李永適 (國家地理雜誌中文繁體版總編輯)

今年3月11日,世界衛生組織宣告COVID-19全球大流行,當時全球確診人數還不到13 萬,從那時開始,儘管世界各國開始採取各種防疫措施,確診人數卻依然呈現跳躍式的成長,不到一年的時間,在這一期雜誌即將付梓時,全球確診人數已經超過4200萬人,死亡人數超過115萬人,然而我們依舊還看不到疫情的終點。

一場肺炎大流行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方式,甚至有人稱2020 年是災難的一年,面對不確定的未來,我們應該如何前進?在這一期年度專刊中,我們不僅透過影像傳達世界各地的人們歷經的改變、用圖表記錄疫情的進展,更要探索COVID-19全球大流行對科學、自然環境、社會文化帶來的衝擊與影響。

「或許我們能直接看到這個過程是一件好事。」〈必須相信科學〉這篇文章的作者羅蘋.瑪藍慈.漢妮格認為,我們看到了科學家如何對抗一個全新的病毒與傳播方式,藉此更加了解科學探索與驗證的過程,也更彰顯人類對於世界所知甚少。現代人要活超過100 歲才可能見證到191年的西班牙流感大流行,要活過65歲以上才能見證1955年研發成功的小兒麻痺疫苗對抗病毒傳染病,但對於現在被稱為「C世代」的年輕人,2020年是最好的一個機會教育。

21世紀是流行病的世紀:2003年的SARS、2009年的H1N1流感、2012年的MERS、2014年的伊波拉,以及現在的COVID-19,每一種都比前一種更嚴重。假設到了2040年,世界上突然出現一種新的大流行病,C 世代根據他們歷經COVID-19 時學到的教訓,知道新疫情的急迫性,遵循專家的建議,戴上口罩、保持社交距離、一旦疫苗研發出來就立即施打,就有可能避免再次歷經一場造成全球上百萬人喪命的瘟疫。

我們渴望看到疫情的終點,但大流行之前的生活方式呢?經濟活動趨緩使空氣變乾淨,印度居民看到數十年來難得一見的喜馬拉雅山。在將近80億人居住的地球,我們對待環境的方式能產生長遠的改變嗎?如同〈切莫浪費此刻〉的作者羅伯特.昆濟格提出的問題:如果全球經濟是在大自然設下的限制之內受管理運作,會是什麼樣子?

COVID-19 也給了我們一個徹底的文化轉型、集體心態轉變的機會。

會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