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1 烹煮之刑
一、鑊烹
「借過,借過。」
「大娘,讓我過,小狗子等會兒請大娘吃肉包。」
頭上貼著狗皮膏藥,年紀大約十來歲,綽號為小狗子的男孩像鑽頭一樣,拚命地往「菜市口」裡的刑場裡鑽,想替自己爭取「看戲」的好位置。他個頭小又滑溜,很快的就鑽進最前頭去。
「菜市口」是北京的鬧市,從南方各省來的人,從官宦仕紳到販夫走卒,要想踏入北京內城,大都要經過這裡。因此「菜市口」成了北京絕佳的示眾行刑場所。
小狗子踮起腳,伸長脖子看了看。
刑場上不見頭裹紅頭巾,懷裡抱著鬼頭刀的劊子手。這劊子手相當有名,動作利索,砍頭絕對不下第二刀,因此被大家稱為「秦一刀」。小狗子只看見刑場中央有一個大鍋子,底下柴火正烈,陣陣白煙從鍋內不斷地冒出。
「甭看了,秦一刀今天休息,不出『紅差』。」
這「紅差」比較可信的有二種解釋──一是斬首時血噴滿地,血染黃土;二為劊子手頭裹紅頭巾,而懷裡抱的鬼頭刀,是用鮮紅色的「蒙刀布」罩著,因此稱為出「紅差」。
「這是為啥,李大爺?」小狗子問。問完,小狗子就將手中一小袋花生米、一壺酒遞給了身前一位中年男子。
小狗子口中的李大爺開了一家金寶號錢莊,身邊不缺銀兩的他,每回「菜市口」有處死犯人的「戲碼」可看,李大爺總是能用錢買到最好的觀賞位置。
「今天不砍頭,換別的花樣。」李大爺摸了摸下巴的鬍鬚說。
聽李大爺這麼一說,小狗子精神全來了!他興奮地問:「大爺,犯人要用哪種方式處死?」
李大爺笑笑。死刑犯死在「菜市口」不稀奇,稀奇的是,犯人是怎麼被處死的。
「是『鑊烹』之刑。」
「……什麼?什麼是『鑊烹』之刑?」小狗子的小腦袋瓜突然打結了。
「就是把犯人丟進大鍋裡,然後用熱水煮死!」李大爺身旁的家奴說道。
小狗子愣了一下,他在「菜市口」看過犯人被凌遲、被斬首,上一回還看過五馬分屍。被熱水煮死還是他第一次看到。
「李大爺,今天要死的犯人是誰?」
「聽說是個貪千兩白銀的大官,不過……也有人說他是被得寵的太監給陷害的。」李大爺說。
「菜市口」刑場有一臨時搭建的行刑帳棚,帳棚前有一黃土壘成的土灶,灶上有一大鐵鍋被鐵架支在中央,下邊堆著澆了油的劈柴。這鐵鍋上寬下窄,直徑四尺,深二尺多,裡頭正滾著冒煙的熱水。
行刑官高聲念出案情,然後展開聖旨宣讀皇帝處刑的旨意。
「要開始了。小狗子,看仔細了,這『鑊烹』之刑,咱們一生當中或許就只能瞧見這一回。」李大爺說。他屏氣凝神的看著,還不忘提醒身旁的小狗子。
行刑官聖旨宣罷,立刻從牌桶拿出刑牌往前一擲,接著喝道:「來人呀,帶人犯,立即行刑!」
人犯被拉了出來,他被麻繩五花大綁,神情驚恐!四名粗壯的官差將他提上高臺,人犯開始激烈的掙扎,不過在挨了幾記重拳後就被丟進大鐵鍋。
熱水滾著,人犯的臉瞬間漲紅,就像一顆熟爛的紅柿子。他嘴巴被破布塞著,喊不出聲。熱水四濺,人犯臉上開始起大小粒的水泡。他死命地伸著脖子不讓頭沒入熱水中,瞪著一雙驚懼的眼睛看向四周,眼角跟著流出血淚。
「加柴火,趕緊烹死犯人。」行刑官說。行刑官或許是殘酷無情,但也許是他不想讓犯人多受苦,因此想趕緊了斷犯人的生命。
「是。」
官差聞令立刻將浸油的乾柴丟入土灶,烈火猛然地竄高燃起。人犯的臉早已赤紅成豬肝色,臉皮表層也逐漸剝落,他面朝天隨後白眼一翻,被活活煮死水中。
刑場忽然一片靜默,李大爺跟小狗子看的是心驚肉跳,面色慘變!
二、吐兒塚
「烹刑」簡單來說,就是將人丟入煮有滾燙熱水的大鍋中,將人活活煮死,據歷史文獻記載,最早烹人的案例應該發生於商朝,盛行於春秋戰國和秦、漢兩代。
相傳最早遭受「烹刑」的被害人就是周文王姬昌的長子───伯邑考。
商朝晚期,紂王因為寵愛妲己,建立酒池肉林,終日只管享樂,不理朝政,他更暴虐無道無視於人民的死活。反觀生活在陝西的周族百姓卻是安樂生活。
原因無他,全是因為周族82歲的首領姬昌廣施仁德,用人、施政得當,因此深獲人民擁戴。
但這也讓姬昌禍從天降,紂王認為深得民心的姬昌來日肯定有謀反之心,於是早先一步將姬昌抓了起來,囚禁於「羑裡」〈「羑裡」是中國歷史記載最早的國家監獄。〉
姬昌被囚後,他孝順的長子伯邑考因為非常擔心父親的安危,於是來到殷都求紂王放了父親,沒想到事與願違,他反而成為紂王的人質。
由於姬昌精通易卦,為了測試他的卜卦能力,紂王令人將伯邑考丟進大鍋裡烹煮,然後做成肉湯要姬昌吃下。也有一說,紂王將伯邑考的肉剁成肉醬,做成肉餡餅。
姬昌看到這熱騰騰的肉湯,知道是用兒子的肉做成的,也很清楚紂王想試探他,如果不吃,必定會引起猜疑,於是強忍悲痛,勉強喝下肉湯。
送人肉湯的侍衛看姬昌喝下湯後,便回王宮覆命。
「大王,姬昌已喝下肉湯。」侍衛說。
「很好,很好。」
紂王非常高興,於是說:「誰說姬昌是聖人呢?喝自己兒子的肉煮成的湯都不知道。」之後就放鬆了對姬昌的警惕。
「ㄜ…ㄜ……」
自從姬昌吃下兒肉後,羑裡城的西北角每天都會傳來陣陣的嘔吐聲,那是一位白髮老人含淚發出的。
相傳姬昌就是在那無奈又悲憤的想將兒肉吐出,時間久了,就形成了一個大土塚,後人稱為「吐兒塚」,也稱「兔兒塚」。直到今日,那個墳塚依然存在,墓碑上寫的是「伯邑考之墓」。
更具神怪色彩的是,當時姬昌吐出的肉都變成了兔子,所以現在河南省湯陰縣羑裡城附近還流傳著一句俗話,就是「羑裡城的兔子,打不得。」
因為那些兔子可是伯邑考的化身。
「烹刑」也有另外說法,名為「五鼎烹」、「鑊烹」或「湯鑊」(鑊 ㄏㄨㄛˋ),就是用鼎或鑊烹煮罪人。
鼎是用來煮肉或盛肉的;鑊則是大鍋的一種,專門煮肉。鼎、鑊都是用銅或鐵鑄製而成,鼎多為圓形三足或四方形四支腳,有當作提鼎把手的兩耳,也可穿進木棍以便抬舉。鑊是大腹,圓形,但沒有足。
中國古代煮肉都會切成好幾大塊入鼎烹煮,因此,鼎都比較大,用來「烹煮」人也較剛好!
也因為鼎大,壁厚,燒火煮食(烹人)時難以集中火力,所以用鼎煮食(烹人)很費力,需要耗費許多燃料。
鼎是食器,也是身份的象徵。周朝規定,天子用九個鼎,諸侯用七個鼎,大夫一級用五個鼎,一般尋常百姓還無法使用鼎。
《漢書‧主文偃傳》便寫了漢武帝時,一位大臣主父偃所說的名言,他說:「丈夫生不五鼎食,死則五鼎亨耳!」(亨即烹)
白話的意思就是,大丈夫來到人世,如果無法功成名就用五鼎來吃飯,被「五鼎烹煮」而死也是好的。